【必备】春节的作文1200字八篇

求学站 人气:2.87W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春节的作文1200字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必备】春节的作文1200字八篇

春节的作文1200字 篇1

今年春节,爸爸妈妈工作有事都不能回老家。每年都是由爸妈带我回老家看望奶奶,之后就匆匆走了,也从未真正地在奶奶家过一次年。爸妈今年再不回来的话,那么谁来陪这个孤独的老人呢?

此刻心里好像被什么袼了一下,一种心酸,思念,悲伤的情绪涌上头来。心里暗暗发誓:我已是中学生了,今年自己也一定要回去,和奶奶一块过年,把温暖和爱的孝心传递给她!

很快,腊月二十八这天我顺搭一个老家叔叔的车启程。虽然我一脸平静的坐在车上,但却一直按耐不住心里的激动与急切。望望窗外的景象,啊!真的不得不感叹一句,再美不及回家路上的风景啊!

到站的时候天色已是华灯初上,我领着书包便往奶奶家的方向跑。心里总想着快点见到她。

虽说已是傍晚,但奶奶家还是灯火通明,想必她也是在等我这个大孙女吧!我迫不及待的推开门,奶奶也早已在家门口等着我。淡淡的橘黄色路灯照在她脸上显得格外亲切。我马上抱住她,眼泪终于还是流了出来,这么多年,我竟也没过年时真正地陪她过过一次年,如今真正意识到,可她也已到古稀之年了。

奶奶招呼我到屋里,奶奶家的房子地方不大,可以说连我们家厨房都赶不上。但奶奶家到冬天总有那么一个小火炉,家里一来人,奶奶就和他们围着火炉嗑瓜子、聊天什么的。在我看来,虽然很平凡,但比任何事都温暖。

那天夜里,我和奶奶在火炉旁整整聊到12点多,她说她身边的故事,我讲我身边的温暖。我不会将家里些不愉快的事告诉她,我舍不得她伤心。

我和奶奶睡在同一张床上,床加了我这个大块头不免有些小。我们分头睡,可我还是觉得有些挤。睡着睡着隐约中,我碰到一个又冷又硬的东西,仔细一寻思这是奶奶的脚啊!往日我肯定心烦地推一边了,但此刻我突然意识到老人的孤单,心里又觉一痛,又温暖地抱住了奶奶

奶奶一辈子没过过什么好日子,记得爸爸曾说,奶奶生他的时候家里因为太穷,穷得实在没有粮食喂他,差点用一筐鸡蛋把我父亲换到别人家了。还好当时我爷爷奶奶坚持渡过了难关。要不然我现在在哪都还不知道呢!所以今生能和她相逢,也算是天意了。

早上我被咕咚咕咚的声音吵起来,我掀头一看,原来是奶奶在擀面,要包饺子呢。可家乡气候确实冷,我赖在被窝里好时才起来。起来简单洗漱就吃饭了,吃了好大一碗饺子,恐怕这世上只有奶奶才能做出这个味的饺子吧!一种幸福感悠然而生!

大年初一人们一般都会到处串串门子,奶奶也不例外,带着我这家跑跑,那家溜溜。见了一个人,人家都会问:“这是谁啊?”而我也会自然的拦着奶奶,说:“她是我奶奶!我就是她大孙女!”而他们都会惊奇的说道“哟,都长这么大了!这么懂事,将来肯定能有出息呢!”奶奶每当听到这些赞美的话,总会呵呵的笑。我想,此时我和她心里都是甜蜜、幸福的。

可是幸福的日子总是很短暂,很快我就要回青岛了。临走的时候我还嘱咐奶奶不要老吃煎饼咸菜的,吃点肉又不会怎的、多给自己加点衣服,出门一定要穿袄…。说了好多,感觉现在像是大人嘱咐小孩子什么的,可是奶奶不也曾这样叮嘱过我么。人都会变老,我们也要多关心他们啊!

那首常"回家看看"老歌唱得多好,常回家不仅说我们爸爸妈妈去表达孝心,我们这些孙字辈的更应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隔代亲的天伦之乐会给老人带来更暖的温暖和欣慰!明年春节还回老家,因为奶奶见到我皱纹都笑出了花!为了奶奶那朵皱纹花,我也要回去啊呵呵。

春节的作文1200字 篇2

一般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汤圆的“圆”有“团团圆圆”之意,南方人过年时每家每户必定要吃汤圆。

年糕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饺子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除夕家宴菜肴

除夕的家宴菜肴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旧时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饭,炖猪肉、牛羊肉、炖鸡,再做几个炒菜。陕西家宴一般为四大盘、八大碗,四大盘为炒菜和凉菜,八大碗以烩菜、烧菜为主。安徽南部仅肉类菜肴就有红烧肉、虎皮肉、肉圆子、木须肉、粉蒸肉、炖肉及猪肝、猪心、猪肚制品,另外还有各种炒肉片、炒肉丝等。湖北东部地区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为蒸全鱼、蒸全鸭、蒸全鸡;“三糕”是鱼糕、肉糕、羊糕;“三丸”是鱼丸、肉丸、藕丸。哈尔滨一带一般人家炒8个、10个或12、16个菜不等,其主料无非是鸡鸭鱼肉和蔬菜。赣南的年夜饭一般为十二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为“十大碗”,讨“十全十福”之彩,以鸡鸭鱼肉及各种蔬菜为主。江西南昌地区一般十多道菜,讲究四冷、四热、八大菜、两个汤。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种或几种必备的菜,而这些菜往往具有某种吉祥的含义。比如苏州一带,餐桌上必有青菜(安乐菜)、黄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恳恳)。湘中南地区必有一条一公斤左右的鲤鱼,称“团年鱼”,必有一个3公斤左右的猪肘子,称“团年肘子”。皖中、皖南餐桌上有两条鱼,一条完整的鲤鱼,只能看却不许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余,另一条是鲢鱼,可以吃,象征连子连孙,人丁兴旺。祁门家宴的第一碗莱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笋、虾米、鲜肉等制成,含义为“和气生财”。合肥的饭桌上有一碗“鸡抓豆”,意思是”抓钱发财”。管家人要吃一只鸡腿,名为“抓钱爪”,意味着明年招财进宝。安庆的当家人要在饭前先吃一碗面条,叫“钱串子”。南昌地区必食年糕、红烧鱼、炒米粉、八宝饭、煮糊羹,其含义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鱼、粮食丰收、稻米成串、八宝进财、年年富裕。

春节的作文1200字 篇3

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祭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鞭炮,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鞭炮,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路头神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的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路神变为财神,是因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的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我们国家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们国家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春节的作文1200字 篇4

腊月二十三天气晴

今天是假期的第一天,农历的二十三,也就是“祭灶”。

一到下午,妈妈就忙活了起来,先是和好面,准备拍灶饼。我也帮妈妈打下手,妈妈把灶饼擀好放到锅上后,我就负责翻。不一会儿,第一锅灶饼就出炉了。我正准备吃一个,妈妈忙说:“先放下,去把灶糖拿来。”我很听话地拿来了灶糖,看妈妈准备干什么,只见妈妈把灶糖和灶饼放在一块,说:“灶王爷,来吃灶糖和灶饼吧,保佑我们一家平安。”我很好奇,问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妈妈也说不清楚,只是说这是传统。

我就自己上网查了一下,了解了有关“祭灶”的传说:原来“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祭灶不仅是为了免灾,更重要的是为了祈福。

到了年三十夜,要再把灶君接回家来,即将新购来的灶君神像贴到灶台上。因灶君下界先要清点名册,所以家庭成员都要回家过年,以祈求灶君降吉祥于全家人。

原来,祭灶还有这么多讲究呢,今天,我总算是明白了。

除夕天气有风

今天是的三十!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放鞭炮,告别旧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

下午,妈妈很早就调好了饺子馅儿,和好了面,不到三点,我们全家上阵,开始包饺子。我不怎么会包,就跟着妈妈瞎掺和。

妈妈包饺子的速度可真快!像变魔术似的,皮放在手中,用筷子夹上一点馅儿,两手轻轻一捏,一个鼓鼓的饺子就成了。妈妈把包好的饺子整齐地排列在一个小案板上,就像一队队等着检阅的士兵。我也忍不住动手包了起来,包得很慢,而且也没有妈妈包的好看,但我也很满意,毕竟是我亲手包的饺子呀!过了一会,只见妈妈把一颗花生包在了一个饺子里,我感到很奇怪,问:“妈妈,为什么要包一个花生啊?”妈妈笑了笑说:“谁吃到这个饺子,就说明谁今年运气格外好。”哦,原来是这样啊。

不一会,饺子下好了,我迫不及待地端起碗就想吃,却被爸拦下了。哦,想起来了,今天很特别,要放过炮才能吃饺子。爸爸拿了一挂很长的鞭炮,挂在树枝上,鞭炮“辟哩啪啦”响起来,很希望自己能吃到那个饺子。等我把一碗饺子吃完了,也没吃到花生。我有点失望,一会儿,爸爸高兴地叫起来,原来他吃到了那个饺子。爸爸显得格外高兴。

晚上,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等着看春节联欢晚会。晚会还没开始的时候,爸爸给我讲起来年的来历。“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可真有意思,原来,过年还有这么多好听的传说呢。

春节的作文1200字 篇5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记忆中的春节是从最冷的腊八开始的。

腊八那天,妈妈便开始制作香甜可口的米通,我们俗称“炒米糖”。制作过程比较繁琐:先是把糯米用一个大饭甑蒸熟,花三五天时间晒干,然后放在烧热的大锅上来回翻炒。一会儿功夫,蒸熟晒干的糯米粒便神奇般地迅速膨胀。再把膨化了的糯米盛放在大竹筐里,浇上事先熬好的糖浆,用粗竹筒把糯米糖浆压平,冷却后平均切成小块,就成了过年时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小吃。炒米糖制作完毕,就开始炒花生、炒瓜子、炸薯片、炸油皮、炸玉兰片……妈妈说,这些小吃一定要提前炒好,然后密封一段时间拿出来吃才不会上火。可我总是不听她的话,经常偷着吃,结果每每口舌生疮、痛苦万分的时候才后悔不已。这个时候,妈妈便会煲一锅一种长在田间唤作“狗贴耳”的下火凉茶给我喝。

当然,这段时间人们还会开始酿米酒。这种酒现在已经非常有名,很多商店超市和菜场都有出售。王安石诗中提到的“屠苏酒”我没见过,但对于“米酒”我是再熟悉不过了,可以说我是喝着它长大的。小时候,家里只有在过年才会奢侈地酿米酒,平时大人舍不得用糯米酿酒喝——对于穷人家来说,酿酒是非常浪费粮食的。当然,酿酒也是挺有讲究的,每个程序的.要求都非常严格,否则,一大缸甜米酒就可能成了“酸酒”而难以下喉。

等到各种年货都准备完毕,腊月二十五到了。这个时候,就是所谓的“年关”了。从这天起,年的气氛便越来越浓:先是噼噼啪啪此起彼伏的爆竹声响,给人新年已至之感;再是家家户户忙碌着清洁整理房屋,俗称“扫屋”,又称“扫尘”。“尘”与“陈”谐音,寓意扫除过去一年的晦气和霉运,迎接新一年的好运。

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写春联了。记得村里有个退休教师,写得一手好字。每逢除夕将至,村里人便会买上红纸、提上年货到退休教师家里登门求字。老教师头发胡子都已发白,喜欢在棉袄外面套一件黑长袍,清瘦的脸上戴着一副黑框老花镜,看起来就像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学究。只见他把红纸铺开,手握扫帚大的毛笔,颤巍巍地蘸上墨水,然后大笔一挥,那些字便行云流水般呈现出来。他写完后还会摇头晃脑地读一遍,如“花开富贵,竹报平安。人寿年丰家家乐,国泰民安处处春……”我喜欢一边看他写字一边模仿他的姿势,然后偷偷记住那些字的读音,久而久之,我比同龄人认得的字都多,而且全是繁体字,这一优点我到现在都非常得意。

“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诗中提到的桃符在我们家乡是没有的,但总归与春联的寓意相差无几罢。我一直都觉得贴春联是很神圣的事,因为春联内容是我们在新的一年里所希冀的,如“和顺满门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我们不就希望和和顺顺、平平安安吗?辞旧迎新,旧的对联是一定要先撕下来烧掉的,讲究的人家还会在大门口燃一柱香、放一串爆竹,如此才能把新的春联贴上去。

贴完春联,家家户户就开始张罗年夜饭了。“年三十不洗澡来年会变牛”,小孩子听了爷爷奶奶的提醒后,都早早地洗完澡穿上新衣服等待“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寓意团圆和睦。全家人围着丰盛的晚餐谈笑风生,一边就餐一边道着祝福、说些吉利的话,最后的剩菜剩饭也被叫做“年年有余”。晚饭过后,全家人聚集在客厅看“春节联欢晚会”,桌上放着小零食,大伙边吃边聊边看,在欢声笑语中直到子时,俗谓“守岁”,也是迎接新一年的到来。这个时候,鞭炮和烟花不断地响破宁静的夜空,家家户户灯火明亮,孩子们玩着各式各样的烟花,大人们则开始分发压岁钱,节日热闹的气氛在后半夜才平静一点。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儿时的春节总是那么快乐、那么满足,仿佛一条条欢流的清溪,又像一幅幅灵动的画面,在我脑海中此起彼伏地出现。

春节的作文1200字 篇6

“婷婷,到外婆家过年去喽!” “噢!”我不禁欢呼起来。要知道在城里过年,无聊透顶。瞧,这都大年三十哩,我还迷迷糊糊,沉浸在无边的学习之中,没有一丝冬日的风向我报告过年的喜悦。可乡下的年味,却足以让人流连忘返。哦,乡下! 哦,外婆家!一瞬间,我顿时感到一股喜悦渗透全身,那么强烈,好似突如其来。

趁着这丝午后的阳光,我们驱车缓缓驶入蜿蜒的山路。一路上,大家说说笑笑,论着乡下的山,谈着乡下的水,想着乡下的点点滴滴…不知不觉中,便来到了外婆家虽小但却涵着点点韵味的村落。刚到门口,便见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一股“年”的气息直沁肺腑,仿佛空气中也弥漫着喜气洋洋的味道。

我兴奋地冲到了外婆家,只见外婆正东张西望地等待我们的到来。在红灯笼的映衬下,外婆显得格外慈祥。

“哦,”我一头扑入外婆的怀抱。外婆搂着我的头格格笑着,领我进来屋。迎面是外公黝黑却堆满微笑的脸颊,我紧紧地抱了一下外公粗大的身材,咱们刚卸下来行李,妹妹和哥哥便一头冲进门来,呵呵笑个不停。外婆的吆喝打断了我们的笑声。“吃年夜饭喽!”,外婆一手端两盆子。孩子们像猴似的爬上了椅子,大家都显得特兴奋,我们盼的不是年夜饭,而是饭后的烟花,和那有韵味的压岁钱。

“滴答滴答”我看了看钟,1小时过去了,咋还不放烟花?瞧得出,哥哥已耐不住性子了。一眨眼功夫,他就没影儿了,去干啥了呢?让我们走着瞧!我拉上妹妹,鬼鬼祟祟地跟着哥哥,本想做几个漂亮的跟梢动作,可不料,哥哥一路飞奔,我们的眼睛必须死死地盯着他才不会落下。只听他在嘴里嘟哝了一句什么,又得意地一笑,我们知道,他又要干“好”事了!“哥——”我和妹妹异口同声地叫住了他,吓得他后退了一步,故作惊吓地拍拍胸,又长吁一口气。他把食指放在口边,我们就不吱声了“go”他低声地说,一边把手一挥,好像跟总司令一样。东弯西拐,我们来到了外婆家院子外的冰河上,哥哥抱着一大箱烟火,埋头“掏”了起来。大家一致认为他会点些什么“小甩炮”“跳跳猪”“圣诞帽”,谁知,我哥竟抓起一沓鞭炮,晃了晃打火机,就点着了火,他赶紧往冰上一甩。我们心里紧张与激动,尖叫着跑回家,冲上楼,和哥哥妹妹一起把头埋进棉被,“啪,嘭,啪——”这惊天动地的响声,不仅把我们全家吓坏了,邻居家的狗也惊叫着。

“啪,嘭,啪——”在延续了一段时间的巨响后,我们奔向河边,捞起一半被浸湿的鞭炮,赶紧把它扔到石头堆里,嘴里却像止不住似的,吃吃地笑。

我们刚闯进外婆家的院子,一阵幽幽的清香便引着我们来到了厨房。哦,汤圆!“瞧瞧吧!”外婆看着我们的谗样,偷偷笑着掀开了大锅——大锅绿色的稠汤,韵着深深的菜味。“这是干嘛?”我们真不知道外婆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外婆神秘一笑,抽出早已备好的面粉和芝麻说:“要不要吃彩汤圆?”“嗯,彩汤圆?”大家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顾不得我们的再三追问,外婆的手便灵活的飞舞起来,同巧燕,同闪碟,来回来回,那粗糙的手在芝麻、面粉、菠菜汁之间穿梭。“哇———,”我捧过外婆手中已煮熟的汤圆————青色的碗中,几个青色的汤圆在翻滚,这颜色,别提多好看了!我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口咬下半个汤圆,亮闪闪的芝麻就缓缓流出来了,逐渐在勺子上延开。而口中甜蜜蜜的芝麻味和着清口的菠菜味,在咀嚼后,慢慢流下喉咙,这味儿————啧,啧,啧

在黎明的朦胧中我醒了,今天我就要带着新年的喜悦回家了,带着外婆腌制的鱼,带着外婆风制的腊肉,牵着爸妈的手,怀着对家乡的依恋,对家乡的爱慕,我们踏上了回家的旅程!我坐在车上,最后望了一眼小却涵着韵味的村庄,红灯笼下慈祥的外婆,黝黑却满脸堆笑的外公。哦,春节,外婆家的春节!

春,在春节后又到了。

但我忘不了春节,外婆家的春节!

绿是一种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力量;竹有着不曲的风骨、飒飒的神韵。绿和竹的融合就织成了我对家乡所有的记忆。

春节的作文1200字 篇7

自古至今,春节的历史虽不及中秋节的源远流长,也不及它的情感如此丰富,但春节也是一个国之大节,含有着令人神往的意义、内涵的新年伊始节。

春节是开始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仪式,在这一天,就是人们的过小年,要把灶神等各大神仙送上天宫去报告玉皇大帝这一家人一年中的情况,以便大帝决定他们来年的运势。而在除夕那天晚上,我们就相当于一次“死亡”,要把一年中的所有烦恼、所有痛苦都忘掉,而大年初一则是我们的一次“重生”了,这就相当于一次净化仪式,而我们每年必做。春节是终止于元月十五的元宵节,等过了这一天,人们就要照常工作、照常生活了。

对于这万人瞩目的春节,古时的人们不亚于现代的中国人民对它的热爱、对它的兴奋、对它的欢迎。不仅有大唐盛世中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对它的万象更新景象的描绘;也有游子高适的“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中的思乡之情;还有现实主义诗人苏轼的“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的勉励自己惜时如金的决心;更有一代爱国名人文天祥的“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的寂寞与悲凉。

春节所赋予中国人民的新希望是无可比拟的,经过了一年的勤劳奋作,人们已经疲惫不堪,但就在此时,春节出来执行了它的使命——让人们在已经没有兴趣对干活的时候让他们看到希望的曙光。它就像一架精巧的传统乐器,发出优美的音乐来拉回人们的精神;它就像一瓶清甜的山中泉水,滋润着人们的希望种子;它还像一根车轴的起始点,载着人们向前方坚定不移地行使。

随着时间的演变、时代的进步,春节渐渐地变了样,变得不再是人们的狂欢夜,而是一个抢红包的日子,在这一天里,放鞭炮被禁止,说是会伤害到人,但没了鞭炮的年还叫年吗?社会现代化、社会科学化使得传统的春节文化几近丧失,就连贴春联也是有碍市容,这对吗?中华传统文化是需要我们去继承、去发扬。纵使会伤害到人,那可以选出一个安全的地点供放啊!难道春联——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也算有碍市容吗?

一个又一个的春节过去,一年又一年的新春迎来,它给予我们生命的希望,也带来了崭新的另一个轮回。

传说中,是因为虞舜在公元前20xx多年的上古时期成为部落联盟的王,他带领人民对天地进行祭拜仪式,祈求上天保佑人民平安。于是这一天就被人们当作年首,即新一年的第一天。到了后来,这就发展成了现在的春节。

新一年的灿烂的阳光照进了红格的中国窗纸,焕发出特有的中华文化气息,红鞭炮、红包、红年画、红春联,这些似乎是一开始就有了的传统物品,给予我们多少对春节、对中国经久不息的璀璨文化的感慨。

在春节,人们情感甚至比中秋还要丰富,因为中秋大部分都是思乡的情绪,而春节,它既包含着对来年的期望,又有着对时间的珍惜。除此之外,它的习俗也是多的数不胜数。

即使是在近代,在战争纷纷的年代,春节的魅力也依然不能损减一分。在北京四合院时代,踩岁是一项特别流行的春节活动,每当我想到这里,也不禁感慨万分。虽然现在四合院已被高楼大厦代替了,踩岁这种活动也差不多销声匿迹了,但其展现出了中国文化中的文字的魅力——碎与岁——与中国人民想象的丰富。无论是在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中;还是在丰子恺先生的《过年》中;亦或是在梁实秋先生的《北平年景》中;都少不了对那个年代我国春节的热闹与文化表现。

春节,一个新年伊始的节日,它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希望,给予我们新春的活力,红色的能量!

春节的作文1200字 篇8

宁波的春节大概从腊月开始了。

腊月到年关到,这时要开始备年货。而年货的种类很多,杀猪、风鸡、酱肉、灌腊肠、磨冬粉、晒冬粉……还不乏家家做年糕、盐呛蟹、叠猪油馅……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腊月二十四,是要“掸尘”的。据传这是从尧舜时代就有的习俗,一直保留至今。宁波人喜欢用谐音来讨好彩头,“尘”谐音“陈”,把旧的一年里霉运、晦气等等不好的东西都扫出门外,也寓意辞旧迎新。

每逢这几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清洗门窗、窗帘;擦拭地板、橱柜;整理衣物棉被,绝对是大工程。那几日,到处都洋溢着人们对新年对新生活的美好祈求。

到了腊月二十八,就要开始“谢年”。“谢年”又名“送年”或“送岁”,是一种祭祀活动,更是一年里最重大的祭祀活动。 祭品比较多,有水果、酒、糕点、茶叶等。

宁波有句老话:“廿五廿六搡年糕,廿七三十捡黄道”。这所谓的“捡黄道”就是要挑选一个黄道吉日,然后准备好桌凳以及祭祀所需要的一切物品。

“谢年”是用来祈求来年岁岁平安,阖家团圆,年年有余。在过去,“谢年”是富裕人家和大户人家才会举办的,老百姓一般只是做年夜庚饭来祭祖,意是不忘本。尔后,到了民国时期,生活逐渐富裕,“谢年”这一习俗才真正流传开来。

“谢年”有极为严格的规矩,每一个环节都颇为讲究。放置贡品的祭盘一般是红色的,人称“红盘”。祭祀由家里的男主人主持,桌面上陈列的贡品,多多少少都跟六有联系。因为六代表吉祥,如六杯酒、六碗茶、六盘菜、六盘糕点、六碗饭等,寓意“六六大顺”。

第一排摆酒水,左右各六杯,象征十二个月,如果本年是闰年,左边就要加一杯酒。

第二排放六盘糕点,有金团、千层糕、发糕、糖果等,表示团团圆圆,甜甜美美。

第三排放的是水果,也是六盘。主要有:苹果,寓意“平平安安”,甘蔗寓意“节节高升”,金桔寓意“黄金满屋”,寿桃寓意“寿比南山”。

第四排放七牲大盆:猪头、切成条状的肉、猪肚、鹅……摆放顺序也有一定的讲究,表示对祖宗的敬重。

第五排摆年糕、烤麸、黄糖、豆腐、长寿面等。宁波话“豆腐”与“头富”谐音,意为“首富”;长寿面则毫无疑问是长寿之意。

现在的“谢年”早已没有了以前那么多的讲究和规矩,只是单纯的摆几样祭品而已。但是,它仍旧作为一种传统一种文化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祭祀结束后,便是年夜饭的环节。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称“大年夜”,又名除夕。宁波有句老话:“会会七月七,吃吃年夜饭。”由此可见,宁波人有着很深的年夜饭情结。

宁波人的年夜饭,不管是冷菜还是热菜,荤菜还是素菜,品种繁多,花样百出。但总是缺不了传统宁波菜。红膏呛蟹、荠菜春卷、风鳗干、熏鱼、拖黄鱼、烤麸等,在每年的年夜饭里似乎从不缺席。

在老宁波的规矩里,年夜饭桌上的菜起码要上十二道以上,因为人们把“十二”视为吉利的数字,象征十二个月。无论加多少道菜,桌上的菜必须是双数。

每到年夜饭的时间点,空气中的酒肉香味就会飘满大街小巷,似乎是在吆喝过往行人回家。

吃完年夜饭,就是要守岁了。这时大家都会把家里的灯开亮,一直亮到新的一年,家家灯火通明给静寂的夜空平添了几分热闹的年味。

不仅亮灯,除了尚在襁褓中的婴儿,人们不过十二点是不能睡的。等到十二点,吃一碗香甜软糯的猪油芝麻馅的宁波汤圆,放鞭炮开始了。绚烂的烟花在天际中绽放,烟花在空中交相辉映。劈啪声中,送走的是繁华与喧嚣,留下的是一抹返璞归真。

过了除夕,就是正月初一,新年的第一天。

初一大家都会早起,宁波人常用猪油汤圆,桂圆蛋花汤之类的,作为早点。先到自己家的宗祠去祭拜祖先,再向父母叩头,拜年。再穿上新衣服,打扮齐整,去亲戚长辈家拜年。小朋友一般都会在这一天收到压岁钱,不过要给长辈叩头才能拿的到。晚上睡觉的时候,把压岁钱压在枕头底下,一觉醒来,邪祟统统被压住了!

平时不易会面的亲戚朋友,很多都能在正月初一这一天见到。

春节的火热气氛一般等到元宵节过了,才会渐渐淡下去。尽管许多风俗到现在都已经变了样,但在宁波人的心中,永远都会有一个情结——那就是宁波人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