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范文合集七篇

求学站 人气:1.82W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选说课稿范文合集七篇

说课稿 篇1

一、 教材分析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读记“管辖、港澳、紫荆花、旌旗”等词语,读写“签定、开拓、贸易”等词语。

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作者详略有致的叙述方法。

情感目标:了解香港回归的历程,重温那庄严的时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中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深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学习作者详略有致的表达方法。

二、教法

采用以读代讲、交流感悟、情境教学、思维拓展等教学方法,以课文题目“回归”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并感悟,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学法

“阅读应该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越俎代庖,采用“读——思——议——看——悟等形式,放手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触摸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感,尽情地读,大胆地说,自由地想,不断感悟。充分体现“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四、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1、以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

2、(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知道香港的地理位置)

3、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边读边思考,完成自学提纲:

(1)划出带生字的词语读一读,记住字形,利用字典理解其意思。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旌旗、聚焦、百感交集、贸易、后盾

(3)轻声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关于香港的哪几个内容?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读一读,议一议:

1)香港是怎样离开祖国的?又是什么时候回归的?从中体会到什么?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翠鸟》是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鸟儿”中第一课。作者对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作了非常详细的观察,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翠鸟羽毛鲜艳的外形和它捉鱼时灵敏、神速的动作。在老渔翁的启发下,“我”体会到喜爱翠鸟应把它当作朋友,打消了捉翠鸟饲养的念头。

抓住事物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者在介绍 翠鸟的外形时,抓住漂亮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

根据大纲要求,三年级阶段着重进行段的训练,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指导学生在观察时抓住事物的特点有序地进行描述。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目标为:

1、了解翠鸟外形的美丽和它行动十分敏捷的特点。产生喜爱翠鸟,喜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先基本概括后具体的描述方法,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有序观察和具体描述。

教学重难点:

学习先概括后具体描写的方法进行观察和描写。

教具准备:翠鸟图片

二、说教法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生实际,我采取了以“你喜欢翠鸟吗?为什么?”为中心,引导学生画出相关的语句,并朗读自己画的句子。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学习,小组之间进行探究、合作学习。通过直观教学法,用翠鸟图片展示,让学生理解作者先概括后具体,按一定顺序描写的方法。朗读体会法,指导学生在默读中学会思考,在朗读中想象翠鸟捕食时目光锐利、动作敏捷。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三、说学法

以思想教育为灵魂,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因此,引导学生读一读、画一画、看一看、读一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但能领悟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朗读和创新、实践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二)明确任务

你喜欢翠鸟吗?为什么?从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并把你画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三)小组内交流

结合昨晚预习作业,现在小组内交流。

(四)班级展示

1、翠鸟外形颜色鲜艳、小巧玲珑。

学生看图观察,体会作者先概括后具体,并按一定顺序观察的写作方法,有感情地朗读。

2、翠鸟目光锐利、动作敏捷。

抓住2小节中“疾飞”、“一眨眼”,说明翠鸟飞行速度快。3小节“机灵”、“难以逃脱”来说明翠鸟目光敏捷。“蹬开”、“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贴着”,说明翠鸟动作敏捷。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自然段。

3、住处 陡峭的石壁上的石洞里

抓住“老渔翁”的话体会作者由“愿望---失望---希望”体会作者爱鸟的心情。

(五)、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爱护鸟类,爱护大自然,爱护环境。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童年》是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第18课的内容。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内容。《童年》是人生中最难忘的阶段,当人们回忆自己的童年时,童年总是充满着无限的感慨。这节美术欣赏课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时期、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关于童年的作品。看似简单的作品,其实却给我们展现了一部历史的画卷。表现形式涉及年画、油画、中国画、摄影等。其中不仅仅给了我们美术方面的信息,更为我们创造了一种情景,一种通过美术作品了解社会生活变迁的学习情景。

二、说学情

小学二年级学生在造型方面较低年级有一定的发展,随着知识的增长和认识能力的发展,他们在绘画方面有了初步的写实倾向,也称之为“萌芽写实阶段”。在这一阶段对学生应开始引入一些知识系统的学习,逐步要求对美术作品进行简单的形式分析,从对形色的认识,扩大到质感的认识,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本节课的教材分析以及学情的理解,我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欣赏以童年为主题的艺术作品,体会艺术作品中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魅力,感受不同艺术作品所表达出的历史背景,能够从环境,服饰,表情等方面对画面进行简单的评述。

过程与方法:会表达自己对童年生活的感受,会描述不同时期童年生活的情况,学会通过观察童年题材的艺术作品,体会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魅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习热情,了解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童年都有各自特点,培养珍惜现在美好童年生活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欣赏,感悟不同历史时期童年生活的差异性。描述童年的生活内容及自己对童年的理解,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

难点则是:认识中国画、油画、木雕、摄影等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体会不同表现形式带给人的不同美感。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采用活动探究法、直观教学法、提问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进行自主探究。

六、说教学准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做了如下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等。

七、说教学过程

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出发,我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变静为动,融声、形、色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环节如下:

环节一:播放音乐,导入新课

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所以创设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将利用歌曲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音乐。播放音乐《童年》。歌声中唱了些什么?主要想表达什么主题呢?学生听音乐并回答。你对童年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引导学生简单描述自己的童年趣事。顺势导入课题《童年》

环节二:赏析作品,新课讲授

(一)出示《考试》(中国画)

《课程标准》中强调美术课程需要凸显视觉性,所以我将采用讲授法与展示法相结合的形式,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中国画作品《考试》,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并提出问题:画面中主要画了哪些人物?他们在干什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画面内容后,继续追问:画面中的桌椅是什么颜色的?孩子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老师在画面中哪个位置?通过仔细观察,使学生感受画面传递的信息。

(二)出示《欢天喜地》(年画)

接下来,我将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寻找答案。展示年画《欢天喜地》,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你从作品中看到了什么?你能表演一下吗?画中除了人物,你还发现了什么?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大胆发言并模仿。通过多种活动锻炼学生从多角度吸收知识的综合能力。

环节三:对比欣赏,展示评价

(一)对比欣赏

引导学生对比欣赏《战斗中成长》和《翻身奴隶的儿女》这两幅画,提问:在画面布局上有什么区别?通过对比分析,感受不同画种在艺术形式上的差异,认识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从而使他们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珍惜优秀民族艺术的态度。

(二)展示评价

学生思考讨论本节课自己的收获和感悟,并联系自己的童年生活,谈谈感受。

环节四:小结作业,拓展延伸

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因此我最后设计了“课堂总结——拓展延伸”环节,在课程即将结束时,为了使学生能有更高层次的提高,我会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拿起自己手中的画笔或者其他造型工具,把这些美好往事表现出来。

八、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徐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十一课第二框《战胜挫折》,我将从以下九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教学设计理念: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战胜挫折的方法,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他们正确对待挫折和解决挫折必不可少的知识。因此本节课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感受知识,有意识的运用知识。

二、说教材:

1、《战胜挫折》是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十一课《与挫折同行》中第二框的内容。通过第一框题《感受挫折》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本节课引导学生学会正确面对挫折,找到战胜挫折的方法是对第一框的延伸和深化。

2、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从依赖走向自主,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弱,许多中学生出现了畏难情绪,面对成长的挫折与困难,感到难以应对,不知所措。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正确利用顺境走出逆境,迎接挑战,战胜挫折这一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第7页 内容标准(一)认识自我 1.5:“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⑴、 通过教学,让学生正确的看待挫折,积极应对,战胜挫折,

⑵、 在挫折中磨练坚强的意志,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

品质,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价观。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事物的能力,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的能力。

3.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辩证的看待挫折,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

四、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战胜挫折的方法。

理由:根据考试大纲以及教材内容,战胜挫折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引导学生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学会勇敢地战胜困难,做一个生活的强者,促使自己健康成长。

教学难点:体会坚强的意志在战胜挫折中时的作用。

理由:根据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知识和阅历还比较少,很多中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很容易退缩和恐惧,很难体会坚强意志的作用。

五、说学情分析: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都具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较少的经历逆境,缺乏“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切身体会,因此他们不懂得珍惜并利用自己所有的有利条件,有的青少年沉溺于顺境而不思进取,缺乏承受挫折的勇气和能力。

六、说教法:

1、故事导入法(环节一)

理由:通过故事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

2、典型案例教学法和讨论法(突出教学重点,环节三)

理由:列举学生身边的案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既有利于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同时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景感悟和活动实践法(突破难点,环节四)

理由:通过让学生分组制表活动和分享课前搜集的名人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他人的精神。

4、课堂练习法

七、说学法:

1、小组讨论法(突出重点,环节三)

理由:学生讨论战胜挫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

2、自主学习

3、探究性学习(突破难点,环节四)

理由:通过学生自己课前搜集名人故事,课中分组探究制表,避免了单纯的、直露的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是把它有机的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八、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我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教材,收集古今中外成功者承受挫折走向成功的范例,了解自己的偶像是怎样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初步感知教材,为上课作好心理准备。

我将本节课分为六个教学环节:

故事导入、辩论见真知、心理门诊、、我知故事多、心路历程、知识巩固。

这节课的重点是第三个环节:心理门诊。

难点是第四个环节:我知故事多

下面我就每一个教学环节作简单介绍。如下:

授课环节1 故事导入(3分钟)

幻灯片展示: 某同学平时喜爱唱歌,本期我校艺术节举办卡拉OK大赛,她积极报名,由于名额有限,班级开展了选拔赛,结果她落选了。为此她------

1、请你续写故事,她会有怎样的表现?

我要求学生思考1分钟,根据学生回答可能出现的不同表现,提出第二个问题:

2、如果是你,你应该作出怎样的正确选择?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续写故事的形式,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为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且这一故事贴近学生的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授课环节2 辩论见真知

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辩论赛 (活动要求是把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一组为正方,一组为反方)。

幻灯片展示:正方:挫折是好事 反方:挫折是坏事

(给学生2分钟准备时间,然后两个小组开始辩论)

我要根据学生的发言,作简短的总结:挫折是一把双刃剑,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关键是看我们树立战胜的挫折的勇气和信心,即战胜挫折,首先要正确认识挫折,树立正确的态度。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辩论可以让学生明白生活哲理,能够积极地面对挫折。通过辩论这一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增长知识,开发智力。

授课环节3 心理门诊(重点)

幻灯片展示:

1、 小明是一名高三的学生,最近刚刚考完一模考试,成绩非常不理想,与自己想象差了很大的距离,距离高考的时间越来越近了,他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压力,天天晚上难以入睡……

2、 高考成绩公布下来了,小强的成绩距离重点线只差一分。他痛不欲生,还想自杀,因为他蛮有把握上重点的,可现在……想一想,现在就业压力这么大,如果上不了重点,有可能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失业,他感到非常的沮丧。

3、 小林的爸爸妈妈又吵架了,他们还喊着要离婚,小林的心情坏透了,小林该怎么办呢?

问:你有哪些方法帮助他们战胜挫折?(分组讨论)(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板书:战胜挫折的5种方法)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列举案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再通过讨论法,既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同时又培养创新能力,体现学生的自主意识,尤其是帮助学生学会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学会自己缓解挫折的方法,并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能够帮助别人。

授课环节4 我知故事多 (难点)

1、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115页资料,并提出问题:

读了上面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你有何启发?

2、(1)组织学生开展对抗赛,看谁知道的故事多,根据课前搜集的名人故事,分小组按照下表开展活动:(前后左右4个同学为一组,用3分钟时间共同完成表格。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简短发言,分享故事最多的小组,每人得一支中性笔。)

伟人或名人的姓名 经历的挫折 主要的成就和成绩

(2)然后思考,在这些伟人或名人的身上有什么共同点?

我适时指导并作简短的总结:古今中外凡有大成就的人,他们都能够战胜挫折,一般说他们都有着良好的人格品质,努力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如他们自信、乐观、自强不息、宽容。我们也要向他们一样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去战胜挫折。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通过情境感悟和活动实践法、探究式学习法让学生从名人的成功道路中感悟坚强的意志是战胜挫折最可靠的保证,发挥感人故事的激励作用,使学生能够从挫折中奋起,并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去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授课环节5 心路历程:

幻灯片展示:请你说出来,你遇到过怎样的挫折?当时心中的感受是什么?你是怎么做的?

设计这一环节的意图:是让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应对挫折的方法,努力战胜挫折,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学会解决具体的问题,勇敢地去战胜困难,做一个生活的强者,促使自己健康地成长。

授课环节6 知识巩固

1、课堂小结:(战胜挫折的5个方法)

2、课堂练习

1、张海迪“即使跌倒一百次,我也要一百零一次站起来”的精神,表现了她( B )

A、有正确的人生理想 B、正视挫折,勇敢面对.

C、善于“吃一堑,长一智” D、会自我调节和寻求帮助

2、我国古代有“愚公移山”和“铁杵成针”的故事,表明了不折不挠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努力,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B )

A、遇到挫折应请求帮助

B、遇到挫折要有不畏挫折的气概

C、遇到挫折要千方百计的解决它

D、遇到挫折要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

3、齐唱:《真心英雄》(在歌声中结束本堂课的学习)

九 、说板书设计:

第十一课第二框:战胜挫折

(一)正确认识挫折,树立正确的态度

(二)学会一些排解挫折感的方法,进行自我疏导

(三)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四)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五)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努力在实践中锻炼,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说课稿 篇5

一、 说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 说教材

《我的母亲》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本文是胡适在40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事,叙述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表达作者对母亲深切怀念和敬爱之情。

(二) 说学生

由于自身和家庭原因,现在学生只关注自己,一向不理解他人包括自己的父母。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每一位母亲的苦心,感悟母亲和孩子间的深厚情感。

另外,学生在组织材料和提炼材料能力上不足,如果不了解背景,学生很难理解课文内容,因而在课前组织学生查找资料,拓宽视野。基于以上原因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掌握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复述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母亲对作者产生的巨大影响。

3.培养学生提炼归纳信息的能力和学习圈点勾划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复述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母亲对作者产生的巨大影响。

二、 说教学方法

1. 启发提问法

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价值的问题,在看似无疑处挖掘问题,解决问题。

2. 质疑讨论法

让学生针对课文写法与段落上不懂的地方提问。

3. 运用圈点勾划信息点的学习方法,培养复述情节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可以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三、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有这样一位母亲,她没有读过书,却把儿子培养成北京大学的教授,她23岁上守寡,做了别人的后母后婆,却把家里治理的井井有条,她是严师,又是慈母。她就是文学大家胡适的母亲冯顺弟。胡适先生说:“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深的影响。”那么他的母亲给了他哪些影响,让他一生受用呢?今天我们来认识这位母亲,共同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板书)

说明:[这一环节设计为了引起学生注意,设置悬念,同时也让学生带着导语中提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读课文,起投石问路的作用。]

(二) 介绍作者及其母亲资料

你搜到哪些资料,请你说一说。

1胡适简介

(1891--1962),现代诗人、学者。曾主修哲学。原名嗣穈,字适之。安徽省绩溪县上庄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其父胡铁花系清末贡生,母亲冯顺弟(续弦)比其父小30岁,是一乡村良家女子。胡适三岁时,父亲即病故。23岁的寡母做了乡村大家族的主母,对惟一的儿子悉心教育,遵夫嘱“令他读书”,终于把胡适培养成材。胡适三岁随母在上庄接受教育,13岁离开母亲赴上海求学。9年的乡村生活,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深刻、无以替代的影响。胡适母亲对胡适既是慈母兼严父,又是“恩师”兼“严师”。她从不溺爱孩子。1910年,即胡适19岁时,赴美国留学。1916年写成《文学改良刍议》,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

2介绍其母:冯顺弟。

说明:[本环节设计主要在于让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并提炼出重要信息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要人物事迹。]

(三)检查预习

课前安排预习,针对生字词语在字形字音乃至字义上来认识生字。

(四)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说明:[此环节要求学生把握好记叙事件六要素,并在复述时要求把母亲严格、慈爱、刚强的细节讲清楚。]

(五)再读课文

朗读课文,说一说“我”从母亲身上都学到了什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试着在书上圈画出来。

说明:[此环节设计在于贯彻新课标思想,给学生读书时间同时从课文中找出依据。问题设计引导学生从最后一段入手,把握人物性格。“我”所学到了性格,也就是母亲身上传递出的优秀品质,解决这一主问题,引出学生对动作语言细节刻画进行分析。]

授课时学生可以说:学到了母亲宽厚,善良,仁慈和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品行。学习上勤奋,做人上刚强。

那么从哪些细节体现出教子严格呢?学生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归纳出:“当我说轻薄的话时”和“督促我学习严格又是充满爱意”的环节时让同学找出“母亲用舌头舔眼翳”这一细节,并让学生读出字里行间的情感。

当学生找出体现母亲温和宽容的句子时,再让学生读一读当债主除夕之夜到家讨债的部分,去体会文中平实的意味深长的一句话“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让学生重点读这一细节“这样过年”“从不”这几个词都体现了母亲的包容和度量。

(六)质疑探究

读过本文,你还有那些疑问,提出来让我们共同研究

说明:[本环节设计针对文章写作上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文学大家平凡朴实看似无奇的笔墨,实则都为文章中心服务]

学生针对课文写作上的特点提出:1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到母亲,是否切题;2写母亲对我的教导就可以了,为什么用这么多的笔墨去描写他与家人相处的情形?经过讨论可以分析出:前三段写自己在别的方面没有发展机会,除了读书外,给我做人训练的就是母亲,这样顺利过渡到母亲给我的深远影响。而第二个问题也是为了更好的说明母亲在平时待人接物方面对我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身教胜于言教,可见文章字里行间对母亲饱含怀念敬爱之情。

(七)拓展交流

学习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

说明:[学生可以从文章的写作细节、记叙方面去谈]

(八)作业

母亲常常为我们默默的付出,她的爱从不张扬做作,她把对你的关爱都融到你的生活细节中,回忆一下生活中的细节,模仿文章写一个小片断。

结语:母亲就像一棵大树,她的爱,她的榜样给我们一世荫凉,让我们在这样的大树的荫蔽下茁壮成长。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西门豹治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中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代,讲的是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故事,刻画了一个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赞扬了他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品质。

二、说学情

对于封建迷信活动,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西门豹》是一篇传统的历史故事性课文,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学生能在领悟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充分的读,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体会人物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语气。

2、会读、会认本课的12个生字、会写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西门豹的语言、行为,了解他为人民做的好事,体会他为民除害,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品质。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西门豹是如何巧妙破除迷信的,为百姓除害的。

教学难点:理解西门豹办法妙在哪里。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本节课我准备采用的是

“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分为五大环节,分别是:激情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巩固拓展。

(一)激情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运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提供图片、文字等信息,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名人,他们解除百姓疾苦,为民造福,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激发情感。主要让学生了解西门豹在历史上的影响。

(二)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自己概括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

2、提出文中不明白的问题,主要解决“西门豹向老大爷了解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分两步进行,一是让学生找找西门豹问了老大爷哪几个问题,学生有困难的是西门豹问的第一个问题,因为书上并没有直接些西门豹是怎么问的,所以我建议学生联系上下文看看第一个问题是怎么问的。第二步是让学生同桌读读两人对话,说说从对话中了解了哪些情况。我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自问自答,引导学生运用思、说、读、悟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领悟课文的主要内容,大胆质疑然后在通过老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最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确定重点研究问题。

(三)合作探究

1、从课文哪句话可以看出西门豹一到邺地就进行调查?画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2、西门豹向老大爷调查了哪几件事?

①为什么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②是谁要给河伯娶媳妇的?

③新娘从哪儿来?

④漳河有没有发大水?

3、从老大爷的回答中,西门豹了解到哪些情况?课文中又是怎样描写的?画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4、西门豹是怎样将计就计地严惩巫婆和官绅的?

(在这一环节,我采用抓住重点句子,体会当时当时的实景,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学习利用人物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难点,因为当时老百姓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巫婆官绅的真面目,西门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广大百姓利用河伯娶媳妇的现场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迷雾中觉悟起来。进而理解西门豹破除迷信所达到的效果,为以后兴修水得,打下坚实基础,从而更有效地理解课文重点。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精讲点拨

1.全文主要写了西门豹的什么事?

2、通过全文的理解,你们认为西门豹是怎样的人?

通过自读课文,学生自然而然就明白,若不兴修水利,破除迷信将不会彻底。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五)巩固拓展

1、摘录西门豹言行巧妙的语句。

2、练习排演课本剧。

目的是鼓励学生在表演中创造性地加进一些语言和动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六、板书设计。

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发生、发展

调查原因、掌握证据体察民情惩邪恶

西门豹治邺高超:严办首犯,教育百姓兴修水利造福多

结局:兴修水利,改变面貌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十三课的教学内容。《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指导学生阅读《空城计》,要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两个人物的性格。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课前己利用课余时间初步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第95回的故事梗概,初一学生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互动的气氛较浓,在班级中已初步形成敢于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学风。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邃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耳畔,我们的思绪部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的《空城计》的故事早已脍炙人口。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95回故事梗概。

1、复习字词

懿(yì) 氅(chǎng) 纶(guān) 笑容可掬(jū) 遁(dùn) 隐匿(nì) 无不骇然(hài) 言讫(qì)

2、介绍作者和作品

(三)讨论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1、诸葛亮为什么要实施“空城计”?

A、军力对比悬殊之极,情况危在旦夕 。B、大兵压境。

2、诸葛亮是怎样实施“空城计”的?

在“空”字上做文章。

A、藏起战旗,隐蔽军兵“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

姓,洒扫街道”。

B、诸葛亮只带了两个小童在城楼上“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C、严肃军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

D、安抚军心:告诉军士“吾自有计”。

3、司马懿对诸葛亮的“空城计”作何反应?

笑而不信——看毕大疑——下令撤军

4、诸葛亮的“空城计”为何能成功?

司马懿 生性多疑

诸葛亮知己知彼 对司马懿了如指掌

(四)概括要点

思考: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目的: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

(五)分析人物形象

1、联系故事情节,试分析诸葛亮、司马懿这两个人物形象。

诸葛亮:临危不惧、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司马懿:多疑自负、老谋深算、刚愎自用

2、找出文中描写诸葛亮“笑”的语句,认真品读。

明确:“三笑”

笑容可掬→故作轻松的笑

(想:别看你司马懿带来十五万大军,我只有一座空城,但你决不敢攻进来。)

抚掌而笑→如释负重的笑

(想:司马懿果然中吾计矣。)

拍手大笑→成功自豪的笑

(想:我以一座空城就吓退司马懿,还要让他吃个败仗,司马懿你真是太傻了也。)

(六)拓展延伸

思考问题:诸葛亮的“空城计”面对司马懿成功了,如果统帅换成司马昭,孔明还会用空城计吗?用了还会成功吗?

明确:能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这正是其智慧过人之处。谨慎而不胆小,冒险而不盲目,这种冒险精神对我们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是有启示的。

五、课外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课外通读一遍《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