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范文合集五篇

求学站 人气:2.87W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说课稿范文合集五篇

说课稿 篇1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第一课时说课稿

2、讲授新课

(1)、出示例题情境图。

师:同一个小数根据不同的需要它有不同的说法即小数的近似数,那我们该如何求小数的近似数呢?

生:思考。

师: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同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相似,都可以根据"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3、以该同学的身高为例进行讲解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的方法。

4、把课本上的例题以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做。

师:作必要的讲解和分析。

5、总结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生齐读)。

注意:保留两位小数,就要看第三位是舍还是入。保留一位小数,就要看第二位。保留整数,就要看小数部分的第一位即十分位的数。

问:1.0和1数值相等,它们表示的程度怎样?

a、让学生明确保留一位小数是1.0,原来的准确长度在0.95与1.04之间。

b、让学生明确保留整数1,原来准确长度在0.5与1.4之间。

即小数保留的位数越多,精确的程度越高。保留一位小数1.0,它是一个近似数,因此十分位上的0不能去掉。

6、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应该注意什么?

a、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取近似数值,如果保留整数,就看十分位是几;要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百分位是几;......,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决定是舍还是入。

b、取近似值时,在保留的小数位置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0应当保留,不能去掉。

(三)、完成课本74页的“做一做”。

独立完成,个别上讲台演做。提问其思考的过程。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75页练习十二的第1题。

2、完成课本75页练习十二的第2题。

3、把下面各小数四舍五入。

(1)、精确到十分位

3.470.2394.08

(2)精确到百分位

5.3346.2680.495

4.思考

9.996保留两位小数是()。

(五)、布置作业。

三、说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掌握知识教学,在上课之前自己感觉整节课的设计挺不错的,开始的分类,由放到收,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而在知识点的获取时,让学生主观发现,分析比较,概括出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的设计,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在结构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

但是上完之后,我总觉得:学生掌握得不好,尤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这里需要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思考,但学生的逆向思维似乎都比较欠缺,这是我对学生在能力上的估计不足。整节课时间比较紧张,后面巩固练习和课小结的环节有点匆匆过场的味道,与自己曾设想的场景有一定的差距。自己激励性的语言还欠缺,这也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

我觉得通过这一节课我学到了好多,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课程,要考虑到学生。在今后的日子里,还得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四、说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中午好!

我抽到到的上课内容是《指南》中语言领域目标中的其中一条,即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年龄段定在了中班。于是我着重翻阅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这本书中语言领域的第二大块内容,即阅读与书写准备,其中目标2就阐述了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我仔细阅读了中班年龄段的目标,其中就说到“能根据连续画面提供的信息,大致说出故事的情节,并能随作品的展开产生喜悦、担忧等相应的情绪反应,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绪情感,于是我把我要上的活动内容定在了绘本阅读上。并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特点,我在大量的绘本中选取了《花格子大象艾玛》这个绘本。

一、教材分析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这个绘本的故事内容幽默、有趣、并富有戏剧性的变化。艾玛正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他非常特别,他跟其他大象灰灰的颜色不一样,他是一只浑身是花格子的大象,于是故事中的艾玛就有了一点点小小烦恼,为什么自己不是一般的大象,这样就出现了一连串欢喜而惊讶的故事。这也就使我想到,这只大象的特别之处所带来的浓厚兴趣会使孩子们乐意听《花格子大象艾玛的故事》。

符合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在生活中,孩子们也或多或少的会有这样的感受与表现,特别是一些有特点的孩子,他们很介意别人怎么看他。而中班孩子他们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特点,并能够说出自己和别人的区别。通过阅读艾玛的故事,可以使孩子们感受到艾玛的与众不同给大家带来的欢乐,从而使孩子们学会更喜欢自己。这也正符合《指南》中所提出的中班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特点。

二、目标定位

根据《指南》中所提出的中班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目标,我把它理解为1、理解故事内容;2、表达想法;3、情绪情感的提升。这样三部曲。根据本次绘本内容,我将目标定为:

1、通过画面,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理解故事的内容。

2、感受艾玛的与众不同,体会快乐的情绪。

活动重点:理解故事内容,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难点:感受艾玛的与众不同能够给大家带来快乐。

三、环节设计

环节组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分为主要的三个环节:1、激发兴趣,引出主人公;2、理解故事内容;3、设计与众不同的大象。

四、突破策略

1、运用多媒体课件。

我以PPT的形式向幼儿展现出生动画面,让幼儿从直观的生动画面中感受绘本的有趣,提高幼儿的注意力、理解力和对学习绘本的兴趣。

2、截取绘本主要内容,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

在这个绘本中所带给孩子的文本信息非常多,在多次阅读后,我发现如果将每一页呈现给孩子的话,首先超出了中班的上课时间,其次会比较散,于是我就抓住绘本中的核心内容,让孩子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并随之产生一系列的情绪反应,也是更好的为目标服务。

3、抓住艾玛的与众不同所带来的情绪情感为主线。

有艾玛在大家很开心——没有艾玛在大家都很沉默——艾玛跟大家开了个玩笑,大家又很开心。这三个画面是主要要突破的难点,我将带领孩子重点观察,感受。比如在观看第一张艾玛的图片,我就留给孩子猜想的空间,问:“除了颜色不一样,他还会是一只怎么样的大象?”做好艾玛快乐个性的铺垫,也会为后面的理解埋下伏笔。在观看第二张幻灯片时,让孩子们重点观察大象们的心情,原来有艾玛在大家很开心,艾玛的快乐个性更加凸显。到最后艾玛跟大家开了个有趣的玩笑,引得大象哈哈大笑。这也正是因为艾玛的与众不同所带给大家的快乐的真谛所在,将整个活动推向高潮。

4、开放式提问,追求语言本位目标的达成。

在本次活动中,我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语言环境,鼓励孩子们大胆说,乐意说。如艾玛长得怎么样?他会是一只怎么样的大象?他在干什么?为什么睡不着?他可能会想什么办法?艾玛是怎么做的?等等这些开放式的问题让孩子的回答此起彼伏,他们都愿意说,喜欢说,表达自己的感受。也使幼儿更加有效的理解了绘本内容。

5、肢体动作的辅助,增加绘本的趣味性。

在本次活动中我抓住了三个地方进行肢体动作的模仿,首先是大象们把艾玛抛起来的快乐画面,其次是艾玛抓住果树摇果子的画面;最后是艾玛重新露出花格子大象们哈哈大笑的画面。这三个画面的动作模仿会让孩子们进入绘本中的场面,感受到艾玛的与众不同所带给大家的快乐。

6、注重情感基调的渲染。

故事中艾玛的与众不同带给大家很多欢乐,在逐页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我运用自己抑扬顿挫的语调和丰富的情感来渲染故事。并在最后一个装扮大象的环节中播放了欢快的背景音乐,将幼儿参加“艾玛化装节“的愿望和情感推向高潮。同时加上热闹的“艾玛化装节”背景图,在这样的画面渲染下,极大的激发了孩子创作与众不同的大象的灵感,为本次活动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同时也让绘本活动更加饱满。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九色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九色鹿不顾生命危险救了调达的命,调达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重金”面前他竟然见利忘利出卖了九色鹿,最终受到了惩罚。故事情节生动,内容简单,语言浅显。它与《诚实与信任》《珍珠鸟》一起共同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从古至今,无论是中华民族还是异国他邦,诚信始终是人类所推崇的美好品德。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四年级的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围绕教材和本单元的特点,第二课时将教学目标定位为:

1.读懂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悟九色鹿善良、勇敢的品质,谴责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径,懂得做人应当恪守信用。

其中第3点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

“读”是新课标极为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自读、个别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去“潜心会文本”,|做到真正用心读好书,提高感受的能力和朗读的水平。

2.情感教学法。

这篇课文情感丰富,教学时要积极寻找情感的触发点,发掘教材以及教材以外的情感因素,促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丰富和发展。

3.情景表演法。

4.对比法。

5.电教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词语:

救命之恩见利忘义

千恩万谢背信弃义

知恩图报恩将仇报

1.读词语

2.用上这一组词语来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里的六个词语正是课文的浓缩,学生借助这六个词语能有条理地简洁地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些词语有一定的对比性,为学生的深入学习奠定了一个基础。]

(二)感受深厚的恩情和郑重的誓言。

先让学生自读九色鹿救调达的这一部分,谈谈感受。再指导学生读好“救命啊,救命!”这句话以及汹涌的波涛、奋力的挣扎这些词语,体会情况的危急。然后指名朗读“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将落水人救上岸来”这一句话,把这种恩情的份量读出来。再想想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么深厚的恩情?帮助学生积累“恩重如山”、“恩深似海”这些词语。

接着指名读描写调达获救后表现的句子,抓住“奴仆”一词,引导学生想象奴仆过的是怎样的生活,而调达却心甘情愿地做奴仆,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九色鹿需要这样的报答吗?抓住九色鹿回答中的“不要”“只要……就……”这些词语体会九色鹿施恩不图报的高尚情操。课文中没有直接描写调达面对九色鹿是怎样郑重起誓的,可以让学生对这个空白作有个性色彩的想象,演一演调达是怎样郑重起誓的,他说了些什么,做了怎样的动作,进一步体会他感激涕零的表现,使学生对人物形象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

6.分角色朗读课文的3-5小节,为了帮助学生进入情境,用心地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要求学生只读对话,不读提示语,把第5小节也变成刚才表演时的对话读出来

(三)感受美与丑的对立,剖析人物性格。

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第7小节,根据这个填空说出自己的理解:调达竟然忘掉了,选择了!深化对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这三个词语的理解。

接着用三个句式引领学生接读:

一个受过九色鹿救命之恩的人竟然!

一个口口声声要报恩的人竟然!

一个郑重起誓的人竟然!

在一次次读的过程中,学生看透了调达卑鄙丑恶的性格,积淀了情感,对调达的痛恨达到了一种不骂不痛快的地步。这时再对学生说,现在给你们一个扬眉吐气的机会,谁能替九色鹿痛斥调达?我要从你的说的话里听出你心里的气愤,要从你的表情里看到你心里的痛恨!

(四)对比凸现主题,领悟诚信做人的道理。

1.想象国王听了九色鹿会有样的表现,他会说些什么?及时点评学生的发言,并且小结:调达不仅受到了国王的斥责、惩罚,还必将受到世世代代人们的唾骂!每一个读了这个故事的人,都会痛恨调达的卑劣行经,鞭挞他肮脏的灵魂!这也是对调达最大的惩罚!至此,本文的思想内涵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不讲诚信的人下场是可悲的。

2.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收获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写下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智慧出在学生的指尖上”。让学生静静地梳理自己的思维,梳理自己的语言,梳理自己的情感,写下自己的收获,他们的的智慧将在运用中勃发,能力也在历练中得到了提高。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初中美术九年级上册第2课的内容。在课程内容开始之前,我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从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划分,本节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主要内容是了解不同的线条给人所带的不同美感,探索线条不同形式的造型方法,并且运用不同形式的线条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所以,除了探索美术作品中线条的造型方法外,还需对生活中的不同线条进行欣赏,体会造型语言的魅力,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发现美的眼睛。

二、说学情分析

深入分析教材后,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思维方式也已从直观形象思维向高级形象思维发展,并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初中阶段也是培养审美感知能力、美术鉴赏能力、美术创造能力和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的重要时期。学生有了一定的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广泛体验,与美术相关的理解力、设计能力、动作制作能力都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分析以及学情的理解,我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知“线”是重要的美术语言之一,认识线条有很强的表现力,能够用线条进行表现,感受线条的表现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感受、提炼概括、动手绘画,提高对线条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线条的兴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初步建立用线条表情达情感的意识,逐步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教学的重难点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运用线条进行表现、描绘对象;难点则是建立用线条来表达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提问法、展示法等。

六、说教学准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准备:PPT课件、图片、教材等。

七、说教学过程

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出发,我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变静为动,融声、形、色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环节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精心设计好导入,无疑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一步,它的目的是引人入胜,使学生兴趣盎然的融入到活动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此,我将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同学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美。生活中的美充斥在各个角落,要的是你学会发现,学会欣赏他们。接下来,同学们就跟随老师去捕捉线条中的艺术。由此便引出我今天的课题:《线条的艺术表现力》。

(二)感知探索,交流体会

1、直观感知

《课程标准》中强调美术课程需要凸显视觉性。所以,我将采用讲授法与展示法相结合的形式,引导学生观赏四幅用不同线条表现的生活场景图片,并提出问题:看到了哪些主要的线条?这些线条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我的学生可能会回答:直线(挺拔)、曲线(流畅)、射线(尖锐)。在学生对生活中的线条有一个初步的感知时,我将会出示一幅作品: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图》,我们来欣赏一幅美术作品。请同学们思考作品中的艺术家是怎样用线条表现作品的?通过学生的回答,我来进行总结,使学生自主的感受不同线条造型,给人不同的感受,从而激发他们深入了解线条的兴趣。

2、形式分析

而后,我会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启发,集思广益。通过对三幅同样物品,但是分别用了三种不同表现形式的线条进行分析,掌握了速写:写实、真实;白描:精细;装饰:具有趣味性的特点。

通过这样的安排,让学生用发现的眼睛去发现线条的三种不同表现形式,并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这一环节,我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寓知识于趣味之中,增强学生对线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线条的兴趣。

(三)实践练习,展示评价

1、实践练习

教育家弗赖登塔说过:“学习唯一的正确方法就是实现再创造。”为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课堂练习时间以及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将以下三个物品(小推车、洋葱、菠萝)用合适的线条进行表现。

2、展示评价

在大部分学生作品已完成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自愿展示作品,并从线条的表现形式等几个方面进行自评,生生互评,最后我将给予及时反馈与总结。在展示点评环节中,我会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以鼓励、肯定为主,多从建议性评价出发,培养学生敢于接受别人的“指正”。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小结

在课程即将结束时,以回顾式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加以回顾,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梳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更加系统的认识。

2、作业

最后,为了使学生能有更高层次的提高,我给学生留了一个拓展延伸的作业:用不同的线条表现一件相同的身边物品。

八、说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蒸汽时代”的到来》一课是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本单元的主题是步入近代,主要学习欧洲从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本课的主题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时期由工场手工业到大机器生产的一个飞跃,在世界历史中地位很重要。它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变革,又是社会关系的一次革命,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在欧洲确立下来,对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后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等,都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2.教材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通过对工业革命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全面客观评价历史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读图、阅读,启发学生思考,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大胆讲出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比较、判断推理能力和初步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史实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伟大的发明创造于亲身实验、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加强对学生进行情感毅力教育,同时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使国力增强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瓦特与蒸汽机,工业革命的影响。

理由: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了生产中关键的动力问题,是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的发明成果。“如果没有蒸汽机,就不会有像我们描述的那样大规模的工业扩展。”它的发明标志着蒸汽时代的到来。工业革命的发明创造者一一线工人、技师为主,瓦特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一系列的发明创造不是偶然的,而是勤于思考、敢于实践探索的结晶。工业革命在世界历史中地位很重要,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只有正确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才能准确把握工业革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理由:工业革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时限至少有一个世纪。就某一个国家而言,也不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区发生。初中生因其社会阅历和知识结构的限制,对这一概念难以理解。

二、说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三学生,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有了基本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自学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但有些抽象的问题还不能分析,需要结合他们自身的特点,运用生活里的内容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说教法、学法

根据“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采取创设情景、设置疑问、自主学习、讨论探究等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较好地达到教学目标。1、导学法:通过创设情景、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概括和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2、讲解法:对于疑难问题,教师通过课本和有关辅助资料帮助学生理清线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3、合作探究法:通过生生、师生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学习历史有关方面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引入新知:多媒体展示1851年英国第一届世界博览会上展出的蒸汽机图片,教师作简要讲解,然后指出:蒸汽机是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它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蒸汽时代。由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环节一、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1.知道工业革命最早从英国开始,开始的时间和标志以及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的时间和标志; 2.理解为什么工业革命最早从英国开始;3.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知道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如: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机、瓦特改进了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富尔顿造出了轮船等史实,并认识到它们的重要作用;4.能说出并充分理解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这节课学习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环节二、学习第一目“珍妮机的故事”。 学生阅读课文,查找并思考讨论解决以下问题:1.工业革命最早从哪个国家、哪个生产部门开始;2.珍妮机是谁发明的,有什么重大影响?3.思考为什么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 学生在自学提示指导下看书、思考、小组交流、课堂交流。设计意图: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

教师在总结的时候注意1、.利用多媒体展示水力纺纱机和骡机的图片,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珍妮机的重大影响。使同学们认识到棉纺织业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起点,它点燃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的星星之火,不仅是棉纺织部门,还包括冶金、采矿等部门;3、.通过书中的动脑筋: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当时珍妮机在中国被发明出来,情况会怎样?为什么?引导学生自由畅谈工业革命应具备什么样的前提和条件,由此理解为什么工业革命最早在英国发生。

<过渡>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纺织厂的资本家,你会把工厂建在哪里?为什么?学生自由畅谈,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出机器所需的动力问题,带着新的问题继续学习。

环节三、学习第二目“瓦特与蒸汽机”, 回答以下问题:1.谁找到了比人力、畜力、水力更方便更有效的动力?2.讲一个关于瓦特的故事,说一说从他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3.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发明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课堂,通过查找讲述瓦特的故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伟大的发明创造于亲身实验、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加强对学生进行情感毅力教育。

教师在总结的时候注意强调:1.蒸汽机最早应用在纺织部门,然后扩展到冶金、采矿等部门;2.学习瓦特亲身实验、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的精神;3.改良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是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过渡>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当时英国工厂的生产情景:轰隆隆的机器声不分昼夜,各种各样的商品堆积如山,步履蹒跚的人力畜力车辆能不能满足机器生产运输的需要?应该怎么办?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出交通运输问题,带着新的问题继续学习。

环节四、学习课文第三目“火车的诞生”。回答以下问题:1.工业革命在交通运输方面的重大发明有什么?发明者是谁?2.讨论:火车、轮船的发明和交通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有什么影响?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加强学生的直观认识。

环节五、学习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出示材料《1740年、1800年英国生铁产量增长表》、《1764年、1840年英国棉花加工量增长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从而理解工业革命对人类历史产生的巨大影响。利用多媒体总结并帮助学生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抓住三个关键点:一是它引起生产技术的巨大变革,二是使社会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三是导致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并由此得出启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3、课堂小结

根据以下表格总结本课的学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