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介语理论的留学生汉语词汇偏误分析论文

求学站 人气:1.71W

近年来,来我国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留学生在汉语的学习过程中会产生涉及语音、词汇、语法等诸多方面的偏误。在这些言语错误中,词汇偏误是出现最多,也是最难以更正的。刘祥友曾说:“词语是各种语言信息的集合,它集语音、语法、语义、语用与文化于一体,主导着语言的结构和机制,词汇习得是一个终身认知的过程。词汇偏误几乎在学习一开始就发生了,而且随着学习的深入、水平的提高,语音和语法的偏误在递减,而词汇的偏误却呈上升趋势。”[1]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者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帮助学生减少词汇偏误,成为了词汇教学的主要内容。

基于中介语理论的留学生汉语词汇偏误分析论文

偏误指的是学习者由于在目的语知识方面存在欠缺而产生的规律性错误,学习者本身不容易发现和改正,需要教师的指导。偏误分析是指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能够所出现的偏误进行观察、分析和分类,从而了解学习者本身的语言习得障碍,揭示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1]通过偏误分析,汉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汉语学习中的规律性问题,分析其原因,从而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措施帮助学生减少偏误的发生。

一.中介语理论

1972年塞林格的《中介语》一文标志着中介语理论的诞生,中介语理论研究重点在于二语学习者自身的学习过程。中介语是一种语言系统,这个语言系统是动态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并且不断向目的语正确方向转化的。中介语理论是偏误分析产生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留学生词汇偏误类型

1.语素有相关对应词,指的是出现偏误的词在目的语中有与之对应的词,偏误词与目标词有相同语素,但有至少有一个语素不同。例如:

(1)经过了三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一行人终于到达了上海的地标式建物——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目标词建筑)

(2)在球队主力悉数缺阵的情况下,他独力一人带领球队反撲,最终率队取得比赛胜利。(目标词独自)

(3)这次美术大赛的主题是纸面设计。(目标词平面)

(4)我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要说最喜欢的就是中国的饮食了。我经常利用工余时间自学做中国菜,虽然做的没那么好吃。(目标词业余)

(5)家长应该给孩子更多的个人空间,尊重孩子的想法,放胆地让他们自己出去闯一闯,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努力拼搏。(目标词放心)

(6)老师这节课的中点是对于词汇的讲解,但是我掌握的不太好。(目标词重点)

2.语素无相关对应词,指的是学生根据构词规律自己造出来的词语。例如:

(1)经过最终的审理,省最高审判所作出判决,认为原告证据不足,被告无罪。(想表达“法院”的意思,根据构词规律自己造词“审判所”)

(2)虽然爸爸每天工作都很忙,但每次放工回家以后,他都会忘掉一天的疲惫陪我写作业,关心我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下班)

(3)请问您店里有毛笔箱吗?(文具盒)

(4)我住的小区里住人不多,有20多户人家,70多位住人。(居民)

3.类比造词,指的是偏误词与目标词之间有相同语素,偏误词产生受汉语构词法的影响。例如:

(1)在中国有很多有特别意义的节日,比如说:新年节、国庆节、元宵节等等。(目标词是“春节”,类比“国庆节”,但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

(2)这场比赛本来是可以赢的,但他在最后时刻出现了失误,把胜利送给了对手,赛后他很自疚。(目标词是“内疚”,“自疚”类比“自责”、“自信”)

4.多词混合,指的是汉语学习者错误地将两个或以上目标词混合在一起,产生偏误。例如:

(1)现在在中国,很多公共场所都明令禁止抽吸(将“抽烟”、“吸烟”混合)

(2)妈妈是最爱我的人,从小到大,只要生病了,妈妈就会在我身边照护我。(将“照顾”与“爱护”混合)

(3)我已经学习汉语半年了,但我的汉文水平还不是很好。(将“中文”与“汉语”混合)

5.无对应词,指的是汉语学习者自己创造词汇,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例如:

(1)直到今天我才发现,自己对明星的爱是盲爱。(盲目的爱)

(2)我所在的城市处在中国的边地,交通不太方便。(边远地区)

6.增加词缀,指的是误给目标词加词缀。例如:

(1)打了一晚上的雪仗,他的脸子脏的都没法看了。(脸)

(2)在书法课上,老师告诉我我拿毛笔子的方式不对。(毛笔)

7.语素多余,指的是偏误词比目标词多了一个语素。例如:

(1)在中国古代,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心要比现代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心多很多。(尊敬)

(2)随着城市雾霾的日益严重,肺癌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了。(肺癌)

(3)当我要进入小区的时候,保安人将我拦住了。(保安)

8.缺少语素,指的是偏误词比目标词少了应有的语素。例如:

(1)吸烟有害健康是周知的。(众所周知)

(2)不知觉的,我已经在中国待了两年了。(不知不觉的)

(3)作为东道,对于来访的客人保持热情、友好是最基本的礼仪。(东道主)

(4)我很讨厌杰克,因为他总是和我唱台戏。(唱对台戏)

9.缩略错误,指的是将目标词进行缩略,缩略后目标语中没有与之对应的词汇。例如:

(1)勤俭节约是华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

(2)在公场大喊大叫是不文明的行为。(公共场所)

(3)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学习,我发现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家统。(家族传统)

10.语素顺序错误,指的'是片五次和目标词语素位置混乱。例如:

(1)我刚一到中国,就喜欢上了中国的风情人土。(风土人情)

(2)综所上述,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综上所述)

11.语义理解偏误,指的是由于汉语学习者没有注意到词义的大小之分、轻重之别而造成的误用。例如:

(1)即便现在学习很累,我也往往去球场打会儿球。(应用“常常”,“常常”指动作发生的频率,“往往”侧重动作的一般规律性。)

12.词类引起的词汇偏误。

(1)名词误用:我们班的每个人都很好地完成了各自责任的任务。(“责任”为名词,此处应用动词“负责”)

(2)动词误用:老师实在太忍心了,留了这么多假期作业。(“忍心”为动词,应用形容词“狠心”)

(3)形容词误用:玛丽性格比较内向,总是喜欢个别去玩。(“个别”是形容词,在句中应该用副词“独自”)

(4)副词的误用:我刚到上海的时候不太理解为什么上海人总是那么赶紧。(“赶紧”为副词,句中应用形容词“匆忙”)

三.留学生词汇偏误产生的原因

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词汇偏误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种:母语负迁移、学习策略的影响、学习环境的影响以及目的语知识的影响。

1.母语负迁移:留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到自己母语语言特征和语言规则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由于母语知识的固化,留学生在遇到自己不会的汉语词汇时,常常会将母语的词汇知识运用到汉语词汇中去,从而導致词汇偏误的发生。

2.学习策略的影响:学习策略指的是语言学习者为有效掌握语言规则系统,发展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而采取的各种调节措施。主要有“有效记忆策略”和“回避策略”。有效记忆要求必须把信息保存在长时记忆库中。由于汉语词汇丰富,留学生大多先进行短时记忆,因此容易将词义相近的词汇混淆,从而导致偏误的产生。[2]“回避策略”指的是由于担心犯错误,留学生在汉语词汇使用中会采取回避较难词汇,用自己相对熟悉的词汇进行词汇替换的策略,这也是词汇偏误产生的原因之一。

3.学习环境的影响:主要指学习的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包括教师教学的偏差以及教材本身词义不准确等给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

4.目的语知识的影响:指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的有限的知识对目的语的规则进行过度泛化。

四.词汇教学建议

教师要夯实自身的汉语基础知识,注意汉语词汇之间的差别,尤其是在教学中要注意对于近义词的辨析与讲解,善于总结学生产生偏误的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错误,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提高词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祥友.对外汉语偏误分析[M].中国出版集团,2012:2,64.

[2]汪红梅.留学生汉语词汇习得的偏误分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3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