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清明节的作文1200字合集七篇

求学站 人气:3.17W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清明节的作文1200字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选】清明节的作文1200字合集七篇

清明节的作文1200字 篇1

星替更移,日月轮回。

当柳芽泛绿、春意渐浓的时候,一年一次的清明节也在浑然不觉间悄然而至了。

清明前夕,浮窗眺望着远处朦胧的山影和天际间逐渐清晰的星星,面对着魂牵梦绕的故乡,我按奈不住满腹的凄楚,无尽的悲情哽咽了我的喉咙,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别人“断魂”尚在去祭拜扫墓的路上,而我却只能阻隔在的孤寂的屋子里暗自伤神,黯然垂泪。

老爸!我生命中最亲近、最可爱的那个人,离开我整整两年半的时间了。可是,就在我把他老人家送上山安葬妥当的那一天,我便卧病在床,一病不起,从此,便不能亲自到父亲的坟前供奉上香,不能亲自去看看他老人家,每每想及此事,我便悲从心起,心里万分的难过!

父亲:你知道吗?这两年多来,我好想好想能亲自到你的坟前,双膝跪地,给您恭恭敬敬地敬上一炷香,烧上一张纸,斟上一杯酒,献上您爱吃的红烧肉和炖羊肉。

爸爸:你知道我有多么想你吗?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每当我纷乱的思绪有了片刻安宁的时候,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你慈祥、微笑的面容;耳畔时时会想起你和蔼可亲的声音。

曾记否?每次下班回家,您总是来不及脱下满身油污的工装,便迫不及待地把我高高举过头顶。

曾记否?在低矮的小炕桌旁,在昏暗的油灯下,您握着我笨拙的小手,手把手地教我写字、画画,启迪着我幼小心灵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奠定了我一生勤奋好学、不懈追求的品格。

曾记否?那一次我患了重感冒,高烧四十度不退,昏迷了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早晨,当我睁开眼睛看到的便是你那疲惫的面容和那双充满血丝的眼睛。妈妈说:您整夜未合眼,就这样握着我的手在我身旁坐了整整一夜。

曾记否?那年我去省城上大学,凌晨五点多钟,您冒着冬日凛冽的寒风把我送上了长途汽车。当汽车启动的那一刻,我看到您蜷缩着身子独自一人站在路旁昏暗的路灯下变得越来越小的身影,我第一次突然感觉到:您老了!为此,我流泪了。

曾记否?我开回家一辆高级豪华小轿车,就发现您围着车子转圈,弓着身子、隔着车窗玻璃专心致志地向里观望。我知道,从解放战争初期开始,您就为党、为国家开了四十多年的汽车,也开过各种各样的车,还就是没开过这种豪华轿车。当我微笑着把车钥匙递到了您的手中时,你立刻眉开眼笑地招呼着孙子、外孙们上车,拉着他们出去美美地兜了一圈。那一刻,我第一次看到了您满足、舒心的笑容。

曾记否?在您第一次得病之后,我拉着您和妈妈去省城旅游,您开心得像个孩子一样,跟我要这要那。每次我都尽量满足您,就是为了能看到你那孩童般的笑容,虽然花掉了我很多钱,但那是我觉得这一生最值得的一笔开销。

曾记否?您每一次病重住院,我坐在您的病床前,望着您憔悴的面容,我心里最大的愿望就是盼着您有一天能重新站起来。那时,我就会拉着您游遍祖国的名山大川,让您天天都笑得明媚灿烂、开心畅快。

然而,您一病不起了,而且这一病就是十几年,再也没能站起来,最终还是撒手人寰,离我而去!

父亲!那个最疼我、我疼爱的人如今长眠于地下,与我阴阳两隔,永不能相见。而我,又不能亲自到您的坟前拜谒,只能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矗立在您的遗像前,默默地注视着您慈祥的容颜,与您轻轻述说着深深的思念,细细回味着与您一起走过的的每一刻、每一天、每一年。

爸爸!今天是清明节,不孝儿不能亲自到你坟前看望你、祭奠您,陪您说说话儿,儿子只能在您的遗像前,为您点上一柱香,鞠上三个躬,由衷地祝愿您老人家在天堂过得愉快、幸福,还像个孩子似地欢心、欢笑。

爸爸!我想您,永远怀念您。

陕北老农写于清明节前夕

清明节的作文1200字 篇2

今天是四月五日,我们一家与大伯、二伯以及两位伯母约好到山上祭拜爷爷奶奶。

在门口等了一会,二伯的汽车便开来了,大伯他们也已经坐在里面。我向车里的亲戚一一打了招呼,不久,父亲便拖着一袋泥土走了出来。大家一年没见,都有很多话要说,于是父亲便首先和两位伯伯聊起天来了,我也和堂哥说笑着。聊了一阵子后,时间已经不早,大家便都开始准备出发。按照以往的惯例,由于二伯的车子装了不少东西,车子最多可容许坐六个人,所以在我上车之后车子便满座了,父亲和母亲只好另外骑车去了。

乡间的小路虽算不上崎岖,但却因为昨晚下了一场大雨而变得坑坑洼洼,所幸过去的一些小路都已经拓宽了,并铺上了水泥,所以经过一小阵颠簸之后,我们便顺利地把汽车停在了山脚,不久父亲和母亲也到了。像往常一样,大家分配好各自需要携带的东西,便开始上山。在所有人之中,最轻松的自然是我了,我被分到的是两个很大的袋子,里面装的都是一些纸做的冥具,所以我的步伐是最轻快的,一会儿我便把大家甩在了后面。微风迎面吹来,带来了一阵泥土的芳香,走在山路上,脚下踩着树上落下的松子簌簌作响,让我感到一阵的轻松。就在我认为自己已经走在最前头的时候,却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背影在我前方慢慢的前进着。好奇地,我加快了步伐,跑近一看,啊,竟是父亲。父亲此刻正扛着那满满的一袋泥土不快不慢地走着,背后的衣服已经打湿了一大片。因为山路比较崎岖,父亲走得很踏实,并没有发现身后的我,而我也放慢了步伐,缓慢地跟在他的身后。路上零零散散地散落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石块,父亲几次被绊到,摇摇欲坠的时候,我都紧跟在他身后伸出搀扶的双手。幸好,每一次绊到了石头,父亲都能十分迅速地找回平衡,擦一擦汗,便又继续前进。

终于,父亲第一个来到了爷爷奶奶的坟前,把肩膀上负荷往旁边一摔,便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我亦随之跟到,当我再次看到那一袋似乎比我还要重的泥土时,我忍不住问了:“爸,你扛这袋泥土上来做什么啊?”父亲看了我一眼,说:“待会你和我一起给坟和上这些土。”我虽有些不满,但还是点了点头。不久,大伯他们也到了,于是大家便忙着一起给爷爷和奶奶的坟除草,我和父亲还给坟和上了新泥,两位伯母也点燃了蜡烛,分别给爷爷和奶奶上了香,我母亲也在坟前摆好了杯子,并一一给倒上了茶和酒,接着,大家便一一跪在坟前,给爷爷奶奶“敬酒”、“敬茶”。像往年一样,就在我认为一切都快要结束的时候,一声细微的抽噎传入我的耳朵,接着令我吃惊的一幕出现在我眼前:二伯突然跪倒在爷爷坟前,埋着头哭了!山林一片寂静,树上的枝叶也停止了摇摆,苍绿的四野只剩下断断续续的悲戚的哭泣声。听着那抽抽搭搭的哭泣声,我望着二伯一脸的不相信,我从未想到,在我眼中高大坚毅的二伯竟会有如此的一面。气氛在此刻变得更加严肃了,似乎连空气也变得十分凝重,看着二伯埋头低泣的样子,我心中充满了不解:“爷爷都已经逝世这么多年了,二伯怎么还……”

想到这里,我无意间瞥见了父亲那斑白的两鬓在烈日下正渗出一颗颗硕大的汗珠,就在那一刹,我一下子便怔住了,下一刻,我突然理解到了二伯的心境。

当我们打开那尘封在脑海深处的记忆时,我们将会看到,父亲用他那坚强的臂膀为他的儿女撑起一片成长的天空,而在这片天空之下,我们将永远都是那个没有长大的小孩。

清明节的作文1200字 篇3

传统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号,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传统清明节。

传统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要谈传统清明节,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国即位,即晋文公。介子推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于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伤心地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周礼?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锋,在街上走,下令禁火。这司煊氏,也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以后,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成了寒食节,日期长达一个月。这毕竟不利于健康,以后便缩短日期,从七天、三天逐渐改为一天,唐之后便融合在传统清明节中了。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效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坟必有墓祭,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唐书》记云:“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而京师四方因缘拜扫,遂设酒撰(zhuan,饭食),携家春游。”

《荆楚岁时记》:“(寒食)斗鸡,镂鸡子(鸡蛋),斗鸡子。”可见南朝时就有斗鸡与斗鸡蛋之戏了。斗鸡今多见,斗鸡蛋多是乡间小儿互相撞碰鸡蛋作为游戏。在古代,用作碰撞争斗的鸡蛋多是染色、雕镂(1ou,雕刻)过的,十分精美。画蛋。镂蛋之俗,源于《管子》中所记的“雕卵”。无疑它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术发展而来,成了寒食的节俗。今天民间亦有清明吃蛋之俗(如前述的“子福”)。寒食打秋干,据《艺文类聚》中记,北方山戎于寒食日打秋千。但这恐怕只是传说而已。刘向《别录》记打秋千是在春时,不一定在寒食。又打毯,王建《宫词》:“寒食宫人步打毯。”牵钩与打毯等戏,也不一定在寒食举行。

由于传统清明节气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俗也只在清明时举行。传统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了,寒食节的影响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变形的方式却传承下来了,并保存于传统清明节中。

清明节的作文1200字 篇4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在再开的时候。”而这正是朱自清的《匆匆》里所说的。的确,我们逐渐长大,很多人却离我远去。

清明的情景,总是惊人地相似,正像唐代诗人杜牧所写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我的印象中,清明总是个悲喜交加的日子,许多兄弟姐妹,因为祭祀祖先而得以重聚。今年由于种种原因,我并没有跟随爸爸回到家乡,去扫墓,去祭祀祖先。

每次,我都是为了尊敬祖先,才来到他们的坟前或灵堂前。再跟他们谈谈心,不让祖先们在另外一个世界感到那么孤独。如今,我并没有来到他们面前,跟他们叙叙家长里短。只是,独自一人在偌大的房间里发呆,我望着窗外的金鱼,情不自禁地想起祖屋门前鱼塘里的鱼。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浮想联翩呢?

清明的雨,是清明的象征;清明的雨,好像很懂人情,总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样,滋润着田里的庄稼,也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清明的雨,就如同催泪弹,使人潸然泪下;清明的雨,也是最富有诗情画意的,不然古往今来,怎么会留下这么多的千古绝句呢?

想着想着,小时候的情景便油然而生,一切是多么熟悉和亲切。那里的路坑坑洼洼,家禽随处可见,茂密的灌木丛林“拔地而起”,唯一可以值得庆幸的是:那里空气清新,自然资源也十分丰富。那里的人并不算太富裕,但他们并不羡慕什么金银珠宝,只是希望家人能平平安安。所以他们的生活过得很清贫,但却又很充实。他们远离城市的喧闹,过着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

我特别喜欢这句歌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去年我和爸爸回去扫墓,听说要走两三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目的地,我的心,顿时凉了一大截。我鼓起勇气向困难发起挑战,可这路——坡度大,路面泥泞,寸步难行,简直赶上万里长征了。我有点想打退堂鼓的冲动,但我又不忍心就这么放弃。尽管每走一步都困难重重,但我依然咬牙坚持着。既然踏上了征程,就绝不能返航!今天无论如何,爬也要爬上去!

我每走一步都用尽浑身解数,但在这过程中,由于淤泥太深,脚一旦陷进去,就很难再拔出来。我的体力已经透支,可是我离目的地还有十几米的路程。但我已经没有力气再走下去了,整个身子就像散架一样,不听使唤。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回头一看,我惊呆了:我竟然走了这么远的路,现在快到了可以“一览众山小”的位置了。之前这么难走的路,我都挺过来了,还在乎那最后的十几米吗?我一步步走向了目的地。

“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上有晴空”。我终于依靠自己的努力爬上来了。我气喘吁吁地看着这泥泞的路,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真是匪夷所思。我站在山顶,欣赏着山上的美景,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此时,祭祀的活动很快也开始了,而那雨,也知趣地下起来,像是在为人们哭泣,而我更觉得,这雨更是在为我而鼓掌!

我打开电脑,登陆上微博,无意中发现了这样一句话:“从生到死有多远,呼吸之间;从迷到悟有多远,一念之间;从爱到恨有多远,无常之间;从古到今有多远,谈笑之间;从你到我有多远,善解之间;从心到心有多远,天地之间;当欢场变成荒台,当新欢笑着旧爱,当记忆飘落尘埃,当一切是不可得的空白,人生,是多么无常的醒来!”这句话,是多么耐人寻味,意味深长,由远及近,引人深思。我想:生者的坚强,是对逝去的人的最好安慰。我赶紧为祖先上了柱香,我们活着的人,不仅为了已逝的人,也为了自己,应该坚强、乐观地活着!在自己的有限生命中,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清明,那雨,那景,那情。一切都是那么平凡,但却不乏温馨。今年的清明,我在家中度过,感受不一样的生活,感受不一样的童年往事,过着不一样的清明,寄托的是对逝去亲人的同样哀思!

清明节的作文1200字 篇5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题记

人在失去的时候,才懂得珍惜。我也不例外。

您走之后,我才从“梦中”醒来,明白您对我做的一切都是因为您放不下我。

以前是我讨厌您、恨您、埋怨您,那是因为您不声不响的消失在我的生命之中。

您第一次出走,什么也没有告诉我。当我起来的时候,您早已不在我的身边。原以为您早起去干活了,可是等到夜晚,也没有瞧见您的影子。我的心开始慌乱。但我还是坚信,您可能去哪儿散散心就会回来。所以我等,一天、两天……一个月……可都没有您的音讯。

几年后,您回来了,我很高兴地跑去拥抱着您。您摸摸我的头好像对谁说:“果然是长大了。”如果是那时,我一定会对您说:“如果您不能像以前那样,那么我宁愿自己永远是个小孩。”

尽管您强忍着自己的眼泪,可最后我还是发现您的眼眶红了。您说您病了,回家来治疗。您说得那么心平气和,好像是别人而不是自己。

可是为什么?您又再一次的走开了。

您走的那个黎明,至今我依然记得。您把睡得昏沉的我给摇醒,然后把一本小小的本子递给我,叫我好好保管。睡眼朦胧的我接过了那本小本子。然后问您去哪里,您只是笑笑,没有回答,转身,走出门去,消失在烟雾之中。

我呆呆地望着窗外。外面的风呼呼的吹,吹着那浓浓的烟雾,直到把那烟雾吹散。我的心好像被那风所吹醒,突然记起了什么,看着手里捏的东西,原来是一本存折啊!里面还放着一张写有密码的纸条。虽然那字弯弯扭扭,但是我知道那是您写的。

我猛地起身,转身向门外奔去,可您的身影早已消失在了这片烟雾迷茫的黎明中。

您这一走,叫我该怎么办?随着您的坏话越来越多,您走的后一天,我就听到别人说您跟着别的男人走了,这是他亲眼所见的,开始,我不相信。可是后来我慢慢相信了,因为那个男人也不在家了。

他们都说您没有做到一个作为母亲的责任,丢下自己的孩子,跟着别人跑了,简直不是人。渐渐地,我用恨来填补我对您的思念。

您又回来了,说您的病重了。您苦笑了一下。

您变瘦了不错哦 不错哦 ,没有了以前强健的身体。可他们还继续说您的坏话。而我更加信以为真,不理睬您。

后来您病倒在床上,我没有好好照顾您。甚至有时候厌恶您,跟您顶嘴。但您没有责怪我,这让我更加相信他们的话,认为您的不回答是默认。

“你都病成这样子,让小梨照顾你,这个星期她就不要去上课了。”“不,不能让她为了我而耽误了她的课程……,况且她现在那样恨我……我不想再让她……您叫她去上学去吧!”

于是我来上学了,可还不到几在,噩耗传来了。说您已去了传说中的天堂。可我并不是那么伤心,因为我一直为您所做的一切感到厌恶。

那天我回家了,看见您那冰冷的身体静静地躺在那里。我的眼泪直打转转,然后伯妈跟我说了您之所以那样做,都是为了我。不是他们所讲的那样。说您宁愿不告诉我真相,宁愿让我恨您,也不要……听着这一切的一切,我的泪不争气的直往下落。您真的走了……

凄凉的秋风,冷漠的苦雨,却隐藏不住我脸上的泪痕,跟着那支长长的队伍,不知走了多长,到达了那个宁静的坡头,泥土边的小草还眨着湿气。摇曳的柳枝在眼前低吟,无力的残阳早已稀疏,凭着朦胧的视线,我看见您在大地上消失……

黄昏时,

谁会到坟间去辨认残破的墓碑。

已经忘记了埋葬时的方位,

只记得哭时朝着斜阳,

还有满天的枫叶。

您走了,泪干了,心碎了,我懂了!

安息吧!我亲爱的妈妈!

您一定记住,相约清明节!

那时,我将还上鲜花看您,

陪您聊聊天,说说心里话……

清明节的作文1200字 篇6

清明节是人们祭祀先祖或亡故亲友的节日。故乡的清明是一派繁忙的景象,人们的脸上不像喜庆节日里的样子,脸上挂着的是对故人的思念。

今年的清明节被国家列入了法定的节假日,前一天的晚上,携妻儿往家赶,一进大门,院子里干干净净的,黄黄的土地上一尘不染,星星点点地洒上了清水,屋顶的炊烟正缓缓地飘着,母亲举着两只沾 着面的手从屋里迎了出来,儿子从院心飞进了母亲的怀里,惊的落在房檐下的燕子“腾”地一声窜上了布满红霞的天空。不用问,母亲在蒸祭祀用的供馍和面做的燕子。祭祀用的供馍和燕子是用发酵的 面粉蒸的。供馍像大一点的象棋般大小,出笼后还要在上面用筷子蘸上水红色的'颜料,点上一个圆圆的点。一份供馍四个,一个坟墓就要摆上三份,一共十二个。每家都要蒸上几十个,因为哪家也有几 个老祖宗的坟墓。我小的时候,物资匮乏,农民自己种的白面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顿,但每逢清明,母亲总要把攒下来舍不得吃的白面拿出来蒸上祭品供奉先人。

为什么一份不是三个或五个?我在小的时候就多次问过母亲,母亲总是一边捏着供品一边警示我,不要乱问,但她又总是要告诉我,“人三,鬼四,神仙五”,每逢这时,我总不再多问,感觉到这就是 一项很严肃的大事业,因为母亲亲手蒸的馍要供奉给鬼神享用,自然感到有了一种神秘的感觉。而那些用面做下的燕子,则可以说是母亲的工艺品了,你看那燕子的形态各异,或飞或站,或张嘴鸣叫, 或回眸张望,更让人感受到一种亲情的是一只大燕子的背上还背了一只小燕子。母亲说,河里的冰化了,燕儿们从南方回来了,老远呀,小燕子飞累了,妈妈就背上他吧。

这些供品和燕子蒸好后,要有家里的男人们装在一只竹篮子里,连同炒好的各种菜肴和酒,还有各种水果,再把香烛和专供亡人用的冥币装好,扛一把铁锹到坟地里祭供先人。到了坟前先要把祭品摆好 ,点了香烛,敬了酒,焚化了纸钱,然后再用铁锹铲上新土轻轻拢在坟头上面。每到清明,小孩子们就要嚷着跟大人们去上坟,但不过十二的小孩是决不会让去的。至于什么原因,我没有问过父母亲, 估计这中间还有些迷信的色彩吧。我从十二岁那年起,父亲就主动叫上我去上坟,我俨然一副大人的模样,扛上铁锹,提上祭品,不是跟在父亲的后边,和父亲并排相跟着祭祀长眠在坟地里的祖父、祖 母、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

后来参加工作后,若能碰到星期天是清明节的,我一定要回家培着父亲去为祖先们上坟,但长大后的我已经觉得这不是一件神秘的事情,虽然母亲的供馍照样蒸,燕子照样做,各种各样的菜肴照样烹炒 ,我也附和着总是在路上买上些花花绿绿的冥币,父亲看见后就笑着说:“若能花上这钱,倒好了,嘿嘿,哄鬼了。”但他们照样一丝不苟地上坟、烧纸。

从坟地回来,父亲总要用铁锹折上一截酸枣树枝,把母亲做的燕子细心地扎上去,举回家中,把它别在窗户上面。一时间,就会感到一种春和景明,燕语呢喃的景象。

晚上,和父母亲睡在暖暖的土炕上,心里有一种别样的踏实,我问他们,那死去的爷爷奶奶真能吃上你们蒸的馍,花上我给他们的钱么?

父母亲相视一笑,很爽朗地笑了道:“哈哈哈……儿子,你是记者,还不知道这?这就是孝心啊!人死如灯灭,就不存在了,但作为儿孙后辈却要记住前人的养育之恩啊!”

夜里,春雨沥沥拉拉地下,我想起儿时母亲对我说的一句话:孝敬大人有饭吃!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的祖先用几千年的民俗文化流传给了我们的道理,那就是把“孝”字意义代代传下去!

清明节的作文1200字 篇7

一、问题的提出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写的是刚刚过去的清明节。那清明节又是从何而来,又有那些习俗?

二、调查方法

1、上网浏览,了解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习俗

2、通过多种渠道,知道清明节是否是固定日期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涉及的方面具体内容

上网节气清明清明也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书籍、报刊清明节是哪天?20xx年清明节是4月4号。 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气,是根据每年的春分点来计算的,春分点每过15天会有一个节气,所以清明在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5日居多。不是固定在阳历4月5日,也不是以农历来决定的。

上网清明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

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书籍、报刊寒食的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