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书籍读后感范文

求学站 人气:1.97W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格拉底书籍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格拉底书籍读后感范文

苏格拉底书籍读后感1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是描述一趟考验着勇士的毅力、勇气、情感,甚至是面对痛苦、挫折和危险的路程,丹米尔曼在一天夜晚、一间普通的加油站遇到一位怪老头,他否决了丹所有的自以为是,神秘的他让丹想到古时候的苏格拉底。从此,丹每晚走进加油站、每晚像爱莉丝一样走入梦游仙境,踏上超脱世俗的勇士之道。

以前每当我低落情绪过了,心头总还是感觉沉重,看书、看影片也只不过是暂时逃离现实生活,并无法完全摆脱压力。这是第一次,当我看完这本书时,竟然觉得自己重生了!我突然觉得从前的自己,就像是书中的主角一样是个傻子,一味地追求成绩和名利,忘了这个世界是多么明亮及美好。现在,我好像重新活了过来一样!看看周遭的景色,我嗅到了花香;也触到赤脚踩在大地的感觉;更听见风在低语。

故事就像人生一样: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每一个部分、每一个细节,都融入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刻,让我有似曾相识、再熟悉不过的亲切感,《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就是如此深受我的喜爱。

犹记起初阅读时,它的内容并不是那么令我着迷,但越到后头,越发现它是本与众不同的励志书。其中的精彩不在于浩大的场面,而是建立在万事万物的简单面之下。它让我明白:人生没有平凡无奇的时刻,我们其实都忘记了最初的自己。拿婴儿做比喻,诞生在这个世上的头一回冒险,既充满好奇又保有最自然的一面,从我们开始把生活上的一切灌上名词、学习限定事物为何,便把自己局限在心智所造的洞穴内,而无法自拔。只有少数勇士看见光明、挣脱束缚,然后笑着走向永恒。放下一切吧!我们终归属于天地之间,我们是树、是云、是鸟、是风,死亡也只不过是走回一开始我们走这一遭的源头罢了!

我们在哪里?现在是什么时间?答案其实很简单,我们就在这里、在当下这一刻。我们总是太执着于过去和未来,我们做到了什么,还有将来要成就什么,却忘记了自己活在现在。醒过来吧!别让人生只是一场大梦;醒过来吧!别再执着于没有意义的坚持上。哭泣和愤怒都蕴含威力无比的强大力量,如果我们能够把这股力量化为平静,其转变将带给我们莫大的快乐。

勇士会莫名其妙、毫无理由地感到快乐,因为快乐并不是我们感觉到的一种事物,快乐就是自己,就是自己本身。我们会愤世嫉俗是因为我们看得不够深入,所以才看不出他人或自己内在的光芒。当我和书中那原先摆脱不了顽固心智的主角一同净化了身心、使生活变清净,我彷佛感受得到丹静坐时的宁静,看到那一个又一个故事、生死交替的情景。

放下书本,我竟没有留恋、没有悬在心上放不下的石头。原来我把生活的肩担都幻想得太沉重了!原先认定那一场又一场的竞赛、输赢全成了清风、微风、徐风、狂风、暴风或飓风,随它去吧!放开它、随它去吧!如果我们哪天走不出自己筑起的心情围墙、掉进世人愚昧的陷阱时,请起身像个勇士般行动,活在这一刻并努力表现,只要尽力做到最好,就能找到自己。明白整个宇宙是一体的,包括埋藏在心中的苏格拉底,不过就是最初与最终的自己。

这本书改变了我,不只是一个观读、一个决定,而是如何看待我所拥有的、所遇到的,愿它也能改变更多的人。我们都应该做个勇士,勇敢地动身前往自在又快乐的世界大门,只因为我们是勇士,每个人都是。改变就从现在开始,别再做梦了,让真实的自己醒过来吧!

苏格拉底书籍读后感2

《苏格拉底》是一部涉及生物发展的科学幻想小说。文中的苏格拉底是一只经变异而懂人类语言的狗。

小说对“苏格拉底”的描写似乎有些夸大其辞,但如果我们仔细品读,则不难发现作者在夸张狗的同时,也保留了一些狗的本色、特征,这样一来,作品便又合情合理了。

文章中,作者无不痛心地写到那些无知、贪婪的人们对科学的探索与发展的阻碍和扼杀。文中的看狗人詹宁斯便是如此。在他的眼里,这条会讲人话、听人话的狗成了一棵摇钱树,他根本不知道苏格拉底的真正价值之所在。正因为他的无知,葬送了一个会对人类科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天才,使人们失去了一次进行科学探索的机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科学家们的努力以失败告终,无论他们再怎么努力,再怎么用心研究,面对那些不懂科学的人来说,根本毫无用处。无知无识的人们对于科学研究的破坏性是毁灭性的。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一个大哲学家,大思想家,他的智慧和思想在全世界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但苏格拉底本人却被当时的当政者惨害了,他死之后,人们才发现了他存在的意义。

但真理永与我们同行!

苏格拉底书籍读后感3

在那样一个嘈杂的环境里,智慧与思考能让人心平气和。我打开随身携带的书,在满大街低头族里像个异类。

《苏格拉底之死》分为尤息费罗篇,申辩篇,克利托篇和斐多篇,而斐多篇讲述苏格拉底临刑之前关于灵魂的讨论,尤其动人。费多感叹:那是一个令人惊奇的经历。见证了一个朋友的死亡,却并没有为题难过的感受。之所以称之为惊奇,是因为苏格拉底说服了在场所有人,让他们相信即使他是去了死后的世界,他也会过得非常好。我对苏格拉底关于死后遇到更好的主人,灵魂存在的论证感到震惊,并简单理清了整个论证过程。

A如果灵魂在人死后不继续存在,就不可能重生为人。b重生是存在的。所以c灵魂在人死后继续存在。对b的证明:1任何一对相互对立的事物,都存在着互相产生的过程。2和死亡是一对相互对立物。所以b2生命产生了死亡。并且b3死亡产生了生命。由b2和b3可得b重生是存在的。

当我意识到自己存活在这么一个科学发达的世界时,对于苏格拉底的论证的彻底信服让我感到惊讶,并深深折服于他的智慧与思考!我知道一个普通人并没有想要追求灵魂与肉体脱离的自由的思想觉悟。安于满足并不是他们的错,但若能解决心中的疑惑,追寻智慧之路何其艰苦又何其令人着迷!我为自己能得以窥探先知的智慧而热泪盈眶,为自己的存在以及可以自由思考的能力而感激上帝。《苏格拉底之死》留给后人的是至上的智慧,也留给我们一个思考之道,让我们更好地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感激,存在即有意义。

苏格拉底书籍读后感4

虽然看起来《苏格拉底的申辩》记述得是苏格拉底为他的清白所做的申辩,其申辩对象是雅典的五百人陪审团,但其实本篇对话录是柏拉图在借苏格拉底之口为哲学所做的申辩,其申辩的.对象乃是政治。贯穿于整个《申辩》的线索便是政治与哲学之间的张力。

柏拉图几乎所有的对话篇的主人公都是苏格拉底,在柏拉图的对话篇中,苏格拉底和他的对话者们探讨着各种问题,与其说苏格拉底所探讨的“是什么”的问题是他的哲学,倒不如说苏格拉底的哲学就是他的生活方式,是他对善的追寻。在苏格拉底这里,哲学的目的便是要实现一种善的生活。所谓苏格拉底的生活方式就是一种审慎的、不断追问的生活。在《申辩》中,当有人提出流放苏格拉底,条件是让苏格拉底放弃爱知,苏格拉底对此断然拒绝,说道:“一个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人过的生活”。正因为此,苏格拉底整天在市场上和别人对话,省察那些自以为知的人,通过一个个的诘难指出他们的无知。也正因为这样,苏格拉底才得罪了雅典公民,最终导致了苏格拉底之死。

虽然苏格拉底反复提到自己拒绝从政,但苏格拉底并不反对政治,因为政治的目的也是要实现一种善的生活,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政治与哲学一样都是以善为目的的。但是,政治与哲学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哲学是原始性的,而政治则是次生的。哲学作为一种对善的追问是直接指向善的,而政治虽然也以善为目标,但已经退化为一种手段。在哲学那里,手段与目的是不分的,人们既是通过哲学追问进而向善进发,并且哲学追问本身也就是一种善的生活。而在政治那里,手段与目的完全分离,政治只是一种为了实现善的生活的手段,因而在政治生活中,人们看起来似乎已经完全忘却了对善的追寻。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对立,在这一意义上就可以说是一种面向上对立,前者直接面向善本身,后者只面向有益于实现善的事物。正是哲学与政治这一点对立才进一步衍生出其它方面的对立。对于哲学而言,由于其直接面向善,因而她力求以真理取代意见;而对于政治而言,由于它仅仅作为一种以实现善为目的次生性的手段,它需要以意见为基础,最终由意见逐步上述到对真理的探寻,因此,它才需要一些“高贵的谎言”作为政治生活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

尽管哲学与政治有着根本的不同,但政治作为一种实现善的生活的手段却又是必要的,因为城邦中每个人的禀赋有所不同,他们对真理的接近程度也因而有所不同。我们不能奢望城邦中每个人都像苏格拉底一样过着一种哲学的生活,对于这些暂时不能达到真正爱知境界的人,其生活的根基只能建立在正确的意见之上。所以就这一点而言,苏格拉底并不反对政治。既然苏格拉底并不反对政治,那么他为什么又要倾其一生去省察和烦扰那些雅典城邦中的“政治人”,甚至还为此付出了生命呢这看似是一种悖谬,实则并非如此。苏格拉底反对的并非是政治,政治作为一种在城邦之中实现善的生活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苏格拉底真正反对的是政治作为一种手段的目的化,也就是政治忘却了它原本真正的目的,而把手段本身目的化了。在苏格拉底看来,政治是实现善的手段,虽然它会因此形成种种具体的制度,这种制度可能看上去十分具体和琐碎,但是这些作为手段的政治始终都一如既往地以实现善的生活为其目的。但是,在当时的雅典城邦之中,种种不正义的制度戕害着人们的善生,这使得苏格拉底意识到当时的政治已经偏离了它本来的轨道,已经忘却了它本然的目的,信以为政治的目的就是权力或者权术。所以,苏格拉底才自诩为牛虻,不停地叮咬这雅典城邦这匹大马,不断地警醒雅典公民要把善作为其政治生活的真正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