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的故事读后感

求学站 人气:1.17W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象棋的故事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象棋的故事读后感

小说中的人物有三个,象棋世界冠军、象棋迷麦克柯诺尔及因“象棋中毒”而得过精神分裂症的律师B博士。其实,在这三个人物中,第一个是陪衬,第二个是过渡,第三才个是真正的主人公。我还是像往常一样,不去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我们抓住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的存在状况,以及小说中的一些带给我们震撼力量的细节就够了,这也是我读小说的方法,故事可以没完没了地阐述,但细节就那么几个,对人存在状况的思考也属于小说中主要要表达的一个点,有了思想之点和细节之点,这个小说的面貌是应该能搞清楚的。

我看过不少有关《象棋的故事》的评论,一些评论家大多是二战中的对人性的摧残这个角度去阐释的,我不否认这一点,但我们还能不能从更多的角度去阐释呢?让我们来看看B博士被囚时的处境:“在大旅馆里独自住单间——这话听起来极为人道,不是吗?不过,请您相信我,他们没有把我们这些‘要人’塞到二十个人挤在一起的寒冷的木棚里,而是让我们住在大旅馆还算暖和的单间里,这并不是什么更加人道的待遇,而是更为阴险的手段。他们想从我们这里获得需要的‘材料’,不是采用粗暴的拷打或者肉体的折磨,而是采用更加精致、更加险恶的酷刑,这是想得出来的最恶毒的酷刑——把一个人完全孤立起来。他们并没有把我们怎么样——他们只是把我们安置在完完全全的虚无之中,因为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像虚无那样对人的心灵产生这样一种压力。他们把我们每一个人分别关进一个完完全全的真空之中,关进一间和外界严密隔绝的空房间里,不是通过鞭笞和严寒从外部对我们施加压力,而是从内部产生压力,最后迫使我们开口。乍一看来,分给我的房间似乎并没有什么使人不舒服的地方:房里有门,有床,有张小沙发,有个洗脸盆和一个带栅格的窗户。不过房门日夜都是锁着的;桌上不得有书报,不得有铅笔和纸张;窗外是一堵隔火的砖墙;我周围和我身上全都空空如也。我所有的东西都被拿走了:表给拿走了,免得我知道时间:铅笔拿走了,使我不能写字;小刀拿走了,怕我切断动脉;甚至像香烟这样极小的慰藉也拒绝给我。除了看守,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任何一张人的脸,就是看守也不许同我说话,不许回答我的问题。我从来没有听见过任何人的声音。从早晨到夜晚,从夜晚到黎明,我的眼睛、耳朵以及其他感官都得不到丝毫滋养。我真是形影柑吊,成天孤零零地、一筹莫展地守着我自己的身体以及四五件不会说话的东西,如桌子、床、窗户、洗脸盆;我就像潜水球里的潜水员一样,置身于寂静无声的漆黑大海里,甚至模糊地意识到,通向外界的救生缆索已经扯断,再也不会被人从这无声的深处拉回水面了。

我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没有什么可听,没有什么可看。我身边是一片虚无,一个没有时间、没有空间的虚无之境,处处如此,一直如此。你在房里踱来踱去,你的思想也跟着你走过来走过去,走过来走过去,一直不停。然而,即使看上去无实无形的思想,也需要一个支撑点,不然它们就开始毫无意义地围着自己转圈子,便是思想也忍受不了这空无一物的虚无之境。从早到晚你老是在期待着什么,可是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就这样等着等着,什么也没有发生。等啊等啊,想啊想啊,一直想到脑袋发痛。什么也没有发生,你仍然是独自一人,独自一人,独自一人。”这样的`处境难道不就是人存在的真实处境吗?在B博士被关前,还有另一些人被关在纳粹集中营,这一对比就更能说明问题了,“纳粹集中营”和“人生集中营”,哪一个更为残酷?“希特勒分子用尽一切办法折磨他们的心灵和肉体,把积聚起来的愤懑都发泄在他们身上。”这是被关在纳粹集中营者的真实写照,这些被关的人受到的摧残是“希特勒分子”的施加,而B博士呢?他没有受到这样的摧残,他受到的是另一种摧残,是纯精神的摧残,是没有时间没有空间的摧残,是自己折磨自己的摧残,这样的摧残虽然“文明”,但受摧残的程度不亚于前一种。这就不免让我想起了人生,其实,茨威格所描述的外部环境都是铺垫,也可以看成是人存在的外部环境,而真正要表达的是“人”这个核心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