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答案

求学站 人气:2.3W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经常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答案1

文言文阅读。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治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页。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②追者反曰( )

2、下列句中加粗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夫以老者之智

D、属予作文以记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文中“___________”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

参考答案:

1、①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②通“返”,返回。

2、C

3、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4、把兵库里的武器融化后制造农具,给百姓使用;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的人。(意对即可)

5、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答案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的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景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课文《(孟子)两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委而去之()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2.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

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者多助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4.文中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治国主张?

答:

参考答案:

1.(1)放弃

(2)限制(限止)

(3)震慑(威慑)

(4)极点

2.D

3.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巳,战就一定能胜利。

4.要施行“王道”(“仁政”),实现“人和”,使天下归顺。(或:“要体恤百姓,凝聚人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答案3

[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治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页。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②追者反曰

7.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夫以老者之智 D.属予作文以记之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译文:

9.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

10.乙文中“ ”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2分)

【答案】6、①这里是限制的意思②通“返”(返回)7、C8、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9、把兵库里的武器融化后制造农具,给百姓使用;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的人10、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答案4

 【原文】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问题】

15.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义。(4分)

(1)【环】而攻之而不胜(▲)

(2)【池】非不深也(▲)

(3)【委】而去之(▲)

(4)攻亲戚之所【畔】(▲)

16.翻译下列句子(2分)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7.孟子“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2分)

【参考答案】

15.(1)包围

(2)护城河

(3)丢下

(4)通“叛”,背叛

16.有道德的人就会得到很多人的帮助,没有道德就很少有人帮助他。

17.言之成理即可。

评分标准:第15题4分,每空1分。第16题2分,第17题2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答案5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轮战》

11.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亲戚畔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B.又何间焉 池非不深也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小大之狱 D.天时不如地利 衣食所安

12.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

1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14.两文对取得战争胜利前提条件的认识,共同点是什么?分别怎样做才能拥有这样的前提条件?(4分)

参考答案:

11.答案:D

评分:选对得2分。

12.答案:固:巩固,使坚固。 加:虚夸,以少报多。 畔:通叛,背叛。 徧:通遍,遍及,普遍。

评分:答对两个词语解释得1分,共2分。

13.答案:①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②这才是尽本质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

评分:按照信达雅三方面要求。每小题2分,共4分。

14.答案:共同点,争取民众的支持。做法:甲文认为要施以仁政,得民心。乙文认为要清正从政,政治上要取信于民。

评分:答对共同点和做法各2分,共4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答案6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文中“域民”、“固国”、“威天下”的解释全错的一组是( )

A.领域里的百姓、牢固的国家、威风的天子

B.限制百姓、牢固的国家、威风的天子

C.领域里的百姓、巩固国防、威风的天子

D.领域里的百姓、牢固的国家、威震天下

2.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战必胜”根本原因是(用原文的词语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失去道义到了极点,所有的人都会背叛他。(意对即可)

3.得道者多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答案7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了,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好人和也。故 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

(1)夫环而攻之

环:

(2)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

(3)委而去之

委:

(4)寡助之至

至: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B、然而不胜者

得道者多助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以天下之所顺

D、寡助之至

天下顺之

19、请将文中画线句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20、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2分)

(二)于令仪不责盗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①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富裕。一夕,盗入其家,诸子禽之,乃邻舍人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②,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③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惭,卒为良民。

(摘自《渑水燕谈录》)

【注】①市井:指做生意。②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③十千:指十贯铜钱。

21、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诸子禽之

禽:通擒,抓获

B、汝素寡悔

素:一向,平时

C、问其所欲

欲:欲望

D、卒 为良民

卒:最终

2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尔贫甚,夜负十千③以归,恐为人所诘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23、请简要概括于令仪的性格特点。(2分)

[参考答案]

17、(1)包围(2)武器(3)放弃(4)极点

18、C

19、译文:用天下百姓都归顺于你的这一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说实施仁政的国君不打战则已,如果打战,就一定能取胜。

20、①人和。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1、C

22、译文:你太穷了,晚上背着十贯铜钱回家,恐怕会被人责难的。

23、宽厚大方,处处为别人着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答案8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0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课文《孟子两章》)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4分)

(1)委而去之 ()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

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者多助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问:“何以战?”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小题4:文中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治国主张?(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1)舍去 (2)限制(限止) (3)国防(4)极点

小题1:(2分)D

小题1:(2分)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被内外亲戚背叛的人,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作战就一定能胜利。

小题1:(2分)要施行“王道”(“仁政”),实现“人和”,使天下归顺。

(或“要体恤百姓,凝聚人心”)

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D中二者都是“凭借”。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1: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答案9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4分)

①委而去之___________

②亲戚畔之_______________

③兵革非不坚利也_______________

④多助之至 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面“以”字的意思不同于其它的一项是( ) (3分)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

C.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D.属予作文以记之。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小题4:“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3分)

答: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①委:放弃 ②畔:通“叛”,背叛③兵:兵器④至:极点

小题2:(3分)D

小题3:(4分)(1)、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2)、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小题4:(3分)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相关事例如: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②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④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⑤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能举类似一例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委”是古今异义字,应译为“放弃”。 “畔”是通假字。“兵”在文言文中根据语境应译为“武器”,“至”文言文中的意思较为固定,与今义不同,应译为“极点”。

小题2:试题分析:“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以”表目的,译为“来”。其它三项应译为“凭借”。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 “兵革之利”等。“兵革之利”中的“兵革”指“武器装备”。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4:试题分析:“人和”是文中所谈论的战争取胜的三因素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即“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我们举例时,只要举众人一心,取得最终胜利的例子即可,如历史上有名的“长勺之战”“抗日战争”等。当然现实中的众志成城,取得成果和胜利的例子也可以,如抗洪救灾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答案1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2分)

①池非不深也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字与例句加点字用法不同的是( )。(2分)

例句:亲戚畔之 A.同舍生皆被绮绣B.欲信大义于天下 C.故人不独亲其亲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原文: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文:

【小题4】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2分)

答案

【小题1】①护城河。②限制。

【小题2】C

【小题3】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

【小题4】①人和。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①“池”是古今异义字,应译为“护城河”,在现代汉语中常作为“水塘”讲,如“池鱼之殃”。 “域”在文言文中根据语境应译为“限制”,在现代汉语中常理解为“在一定疆界内的地方”,如:域外、地域、领域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例句中“畔”是通假字,通“叛”,“背叛”的意思。A项中“被”是通假字,通“披”,“穿上”的意思;B项中“信”是通假字,通“伸”,“伸张”的意思;C项中第一个“亲”是指“当作亲人(一样关爱)”,第二个“亲”是指“自己的亲人”;D项中“得”是通假字,通“德”,“感激”的意思。只有选项C中的“亲”不是通假字,与例句划线字的用法不同,所以选C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用法的能力。

点评:平时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的常规用法是必须知道的。文下注解里面的词句,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于心。并在此基础上,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另外根据语境去推断也是一种极佳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把“之至”(到达极点)、“亲戚”(古意:直系亲属,今意:旁系亲属);“畔”(通假字,通“叛”,“背叛”的意思)、“之”(他指失道之人,不得民心的人)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4】试题分析:选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他的“仁政”主张。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点评: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这就要求学习里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表达问题的能力。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答案11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丙】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龚自珍)

小题1:下列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朝服衣冠/皆朝于齐

C.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小题2:下面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A.孔子云:何陋之有?B.菊,花之隐逸者也。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小题4:【甲】【乙】两文在写作手法上都运用了类比,运用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5:解释【丙】文中加线词的意思。

①吟鞭东指即天涯 ② 落红不是无情物

②赏析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①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②使人民安定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关键词“域”“国”各1分)

小题4:【甲】文以自身切身感受设喻把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相似处进行类比,巧妙地讽喻齐王,收到很好的说服效果;【乙】文以战争为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小题5:①吟鞭-马鞭落红-落花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 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试题分析:

小题1:A-凭借、依靠,B-早晨/朝见,C-护城河/池塘,D-偏爱/私情。

小题2:例句是判断句,A句是倒装句,宾语前置,C句是倒装句,定语后置,D句是被动句。

小题3: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孰”“以”“界”,都是课本注解中的重点字,分别译为“谁”“凭借”“界限”。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4:【甲】文把自己的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由己及王,使齐王认识到积弊之深,从而愉快地接受了自己的建议。这种类比,收到很好的讽谏效果;【乙】文把战争与治国类比,由战争推论到治国,揭示了本文的主旨,使君王认识到治理国家中人和的重要性。这种类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小题5:“吟鞭”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根据语境可译为“马鞭”。赏析句子可以选择比喻的角度,当然也可从象征的角度出发。表明作者虽然辞官还乡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爱国情怀和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的奉献精神。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答案12

比较阅读下边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1)肉食者鄙:( ) (2)战于长勺:(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克之三里之城B.何以战以天下之所顺

C.大王加惠弗敢加也D.小信未孚必以信

小题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小题4:甲文记载了庄公与曹刿的对话,最终庄公在曹刿的启发下认识到要想打胜仗只能依靠“ ___,____ ,____ 。”的做法。这种做法所体现的`思想恰好与乙文中强调的战争三要素之一“____”思想是一致的。

小题5:两篇文章都不约而同的体现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请写一句能体现这一思想的诗文。

参考答案:

小题1:鄙:目光短浅; 于: 在。

小题2:B

小题3: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小题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人和

小题5:示例:民犹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考题分析:

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2:B中二者都是“凭借”。

小题3: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4: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小题5:能结合观点进行积累,合理即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答案13

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小题1】解释下列词语。( 4分)

夫环而攻之 环: 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攻亲戚之所畔 畔 :

【小题2】翻译以下句子。( 2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小题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 )(3分)

A.道德B.道理C.施“仁政”,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D.道路

【小题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谈谈你对本章所提观点的看法。(3分)

答案

【小题1】 围 武器装备 限制 通“叛”,背叛(4分)

【小题2】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2分)

【小题3】.施“仁政”,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小题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略(3分)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环、域、兵革”与现代汉语的意思有相通之处,其中“域”要解释为动词用法,应译为“限制”。 “畔”是典型的通假字,要先指出通哪个字,再加以解释。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 “以” “国”等。三个“以”字都应译为“依靠,凭借”。 “国”是文言文中的多义词,此句中应译为“国防”。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句意,即“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因此,句中的“道”应是指“仁政”“施行仁政”。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对于文言文中的关键词,同样要放到具体的句子中加以理解。可以在译出句子意思的基础上,理解句中字的意思。另外,根据全文的观点,也可帮助我们正确理解。

【小题4】试题分析:“中心论点”即作者在文中对于所议论问题的观点。本文是从谈论战争开篇的,对于战争,作者所持的观点是,在三个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中,“人和”最为重要。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们的看法,一般应与作者的观点一致。即,“人和”不仅是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它也是小到集体生活,大到国家生活中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只有上下团结、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大家齐心合力,才会取得个人的成功、事业的胜利、国家的强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答案14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

[甲]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下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注释】① 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 与:同“为”,替的意思。③ 尔也:而已。④ 圹(kuàng):原野。

18.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4分)

⑴寡助之至( ) ⑵亲戚畔之( )

⑶所恶勿施尔也( ) ⑷兽之走圹( )

19. 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3分)

句子:

翻译:

20. 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 。(2分)

21. 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 。(2分)

22. 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4分)

答:

【答案】18.(4分)(1)至:极点(2)畔:同“叛”,背叛。(3)所恶:所厌恶的东西(事情)。(4)走:跑。(每词1分)19.(3分)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句子1分,翻译2分)20.(2分)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第二句和第三句,每句1分,只写第一句不给分)21.(2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答“失道者寡助”给1分)22.(4分)不一样。甲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每层意思2分,意思对即可)

(三)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6.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 兵( )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

③足兵 兵( ) ④民信之矣 信( )

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文: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8.[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

答:

9.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

答:

【答案】6.①兵器 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对) ③军备(军队) ④信任,信用7. 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②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9. [甲] 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20xx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语文试题)

(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

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亲戚畔之 畔: ⑵攻亲戚之所畔 亲戚:

⑶委而去之 去: ⑷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9.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

⑵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

10. 为了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1. 本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与《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蕴含的观点有相同之处。其相同之处是什么?你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答案】8.(2分)⑴通“叛”,背叛 ⑵内外亲属 ⑶离开 ⑷限制 说明:每小题0.5分。 9.(2分)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⑵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说明:每小题1分,意近即可。 10.(2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道理论证)。说明:答对两种即可得满分。 11.(2分)相同之处:两句话都强调了人心向背的重要性。启示只要围绕人心向背来谈。说明:每问1分,符合题意即可。 (20xx年湖北恩施中考语文试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答案15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① 又何间焉 __________________

② 牺牲玉帛__________________

③ 池非不深也 __________________

④ 亲戚畔之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文中孟子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决定长勺之战胜负的要素是“人和”,请你从甲文中找出体现这一观点的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鄙”表现在哪里?根据甲文概括总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在两千年前就发出警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请举一个事例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① 又何间焉 (参与)

② 牺牲玉帛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必须解释完整)

③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④ 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2、 ① 身居高位的人(大官们)目光(见识)短浅,不能长远谋划(打算)

②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

3、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 取信于民

4、从两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 (意思对即可)

5、例 1:二战初期,法西斯横扫欧洲大陆,涂炭生灵。欧洲人民团结一致,奋起反抗,最终正 义战胜了邪恶。 例2:八年抗日战争,日寇践踏我国土,山河破碎。国共两党合作,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以弱胜强,最终将日寇赶出中国。(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