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举目张 擒贼擒王--谈课文分析的切入位置和切入原则(教师中心稿)

求学站 人气:1.8W

江西省铜鼓中学       陈梦龙

纲举目张 擒贼擒王--谈课文分析的切入位置和切入原则(教师中心稿)

传统课文分析以介绍作者背景、划分段落层次、讲解段落大意、归纳中心主题、分析写作特点为固定套路,生硬、呆板、缺乏创造力,既不易激发学生兴趣,又难于突出重点难点,教者无聊,学者生厌 。而课文分析“切入法”依据系统论原理,讲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纲举目张”、“擒贼擒王”的做法,选准课文分析切入点,讲解步步为营,分析环环相扣,将课文分析各环节组成一有机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一方法不失为一种改变传统课文分析弊端、提高课堂效率的良策。

科学地使用“切入法”分析课文,首先要求教师灵活地选择切入位置。切入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

一、标题切入

例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一文,先板书课文标题并作简要分析,然后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提出要求:(1)将文中涉及的单位、人物、地点划记出来;(2)根据课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将课文标题扩展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加上主语,明白“谁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加上谓语,明白“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做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后,请三、四名学生板书扩展的句子,引导学生思考,此时,教师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完成“思考练习一”的1-- 4栏,使学生明白文章涉及了不同地方、不同单位的许多素不相识的人,他们为了抢救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的生命寻找和运送特效药,共中(1)(2)(3)节侧重写寻找特效药,(4)(5)(6)(7)节侧重写准备送药,而(8)(9)(10)节是写送药经过,(11)节写药到病除,解除危险。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扩展句子,即“八方干群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寻找和运送特效药”。并进一步使学生明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共产主义风格是全文选材的中心也是文章的主题;“寻找运送特效药”是串连众多材料的线索;文章采用倒叙手法,以时间为主辅以空间转移的方式安排材料顺序。这样从标题入手,层层推进,很好地解决了文章的教学目标和重点,教得灵活,学得轻松。

二、句子切入

《记念刘和珍君》一、二节中,作者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接着又写“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是文中的关键句,分析课文,以此切入,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首先,让学生阅读一、二节,找出这三句话,然后引导学生思考:(1)三次写“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中的“必要”具体内容是什么?(2)“也”、“正”分别是针对什么而言的?联系课文前后语境,使学生明白第一个“必要”是因为作者觉得有必要写文章来记念刘和珍君这样一位热情地渴求真理的青年,“也”是针对程君的请求,说明写作此文,更主要的原因是由“我”本身的意愿,表明文章的内容之一--悲痛的悼念。而第二个是因为作者认为有必要写一点东西来揭露反动的暴行和反动文人的无耻,使暂得偷生的“庸人”觉醒,使“似人非人”的世界早日走到尽头,“也”是针对执政府的暴行和反动文人的流言而言的。这表明文章内容之二--愤怒的揭露。第三个是因为“忘却的救主”快要来临,有必要写一点东西,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要总结教训,“更奋然而前行”。这就表明文章内容之三--沉痛的总结。“正”是恰到时候的意思。

基于以上分析,使学生明白,课文第三节侧重写悲痛的悼念,四、五节侧重愤怒的揭露,六、七节则侧重写沉痛的总结,“悲愤”是全文的感情基调和线索,夹叙夹议,感情激越。“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一句是全文关键,以此切全文,解读全文,准确地追踪作者的思路,把握了文章脉络,体会了作者的感情。这种讲解和分析,实在是传统做法无法比拟的。

三、段落切入

《拿来主义》一文的第七自然段是全文的一个关键段,从解读此段从而达到解析全文的目的。具体做法是先布置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在文中找出揭示“拿来主义”具体含义的段落和句子,使学生明白“拿来主义”就是“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也就是文章第七自然段。然后让学生熟读该段,并提问:该段有一关联词语“所以”,那么,与之相呼应的“因为”在哪里呢?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分析并经教师点拨,最终认识到这一“因为”应该在文章开头,文章的思路是先论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都不行,“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样一来教师便能顺理成章地讲清第一部分。接着再让学生熟读第七自然段,再次提问:我们怎样才能真正具体在做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呢?学生阅读(8)(9)(10)三段后,明确“拿来主义”既不是“徘徊不敢进门”式的逃跑主义,也不是“放一把火烧光”式的虚无主义,更不是“接受一切”式的投降主义,而是“占有,挑选”。有养料的加以使用,有价值的加以存放,对毫无用处的糟粕则坚决毁灭。这样又水到渠成地完成文章后半部分的分析。这种分析虽然打破课文的前后次序,却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练习切入

《柳敬亭传》是一篇自读课文,为了让学生读出兴趣,学到知识,培养思考能力,可采用以练习作为切入点的做法。先让学生自读“思考和练习”第三题提供的文段。并提问学生使其明白如下问题:(1)伟业与作者对柳敬亭的看法是否一样?(不一样)(2)作者对柳敬亭的评价是什么?(“其人琐琐不足道”)(3)作者写作《柳敬亭传》的写作意图 什么?(“使后生知文章体式耳”,也就是知其人“轻重”)(4)在作者看来,吴伟业将柳敬亭“比之鲁促仲连之排难解分”是“失轻重”的`,也就是说以“排难解纷”作为柳传的主要内容来写是不恰当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作者是以柳敬亭什么为“重”,又是怎样“重”写的,作者对柳敬亭的评价在文中是否有所反映。

经过以上启发分析,学生带着极大兴趣阅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后,明白作者是以柳敬亭的“说书”为重的,全文重在叙写柳敬亭的说书技艺。然后提问学生从书中描写柳敬亭高超说书技艺的句子并翻译,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柳敬亭说书为什么会有这样高的成就?这样,很自然在由最后一段的讲解推及到前三段,并最终认识到文章选取了柳敬亭的三段重大生活经历来表现其说书技艺的提高,即莫师指点,潜心学艺,幕府参政,丰富生活,国变家破,技艺纯青。而且,作者对柳敬亭的评价--”其人琐琐不足道“在文章第三段中也有所反映。这样一来,从练习入手,很好地解决了全文,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使一般的自读课文真正起到了培养能力的作用。

五、问题切入

在课文本身难以找到合适 切入点时,设计一具有启以性的问题作为分析课文的切入点不失一好的切入位置。《孔雀东南飞》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离当今学生生活较远,按课文顺序逐段讲解,因篇幅较长,虽然也许能落实教学目的,但效果却不理想。为了使学生理解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残害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以问题切入,效果颇佳。具体做法如下:

教师介绍背景,论据课文注解,在教师 点拨下,学生初步扫清文字障碍后,提问学生思考:焦母为什么要赶走刘兰芝?学生积极思考,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并作出概括。焦母要赶走兰芝,从文中叙写来看,无怪乎三个理由:(1)做事迟缓,“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2)举止专由,“此妇无礼了,举止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3)贵贱不同,“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那么焦母对刘兰芝的这些责备或者说这些赶走刘兰芝的原因是不是符合事实站得住脚呢?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并最终明白:这些责备都是毫无根据的。(1)关于;办事迟缓,刘兰芝自述“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太守之子迎娶兰芝时,阿母谓兰芝,“何不作衣裳?”兰芝“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这些自述和说明兰芝手脚灵巧、勤劳善良,何来做事迟缓呢?(2)关于举止专由,刘兰芝自述道:“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回家后,其母也有类似说明,说明兰芝从小便受了良好教育,知书达礼。虽无端被遣,辞行之时,堂见阿母,礼节周至,泪别小姑,情真意切,暂别府吏,识礼忍辱。回家之后,虽开始坚守与仲卿誓言最终却听从了阿兄和母亲意见改嫁太守之子,虽“泪落便如泻”,却无半点反抗,又哪里能看出半点“专由”迹象呢?(3)关于贵贱不同,从兰芝的教育和留下的“遗施”来看,兰芝出身非一般平民;从太守之子求婚来看,刘家地位也不是十分低贱。而仲卿也仅是一区区府吏,而且“薄禄相”,没什么发展前途。两者比较,贵贱之别也纯属无稽之谈。

分析至此,再次提问学生:既然焦母毫无正当理由却偏偏要赶走兰芝,拆散仲卿与兰芝之间的幸福生活,这说明什么呢?经过思考,学生恍然大悟,这不正说明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吗?没有任何理由,却凭着自己无端的“怀忿”,硬是生生逼死两个相亲相爱的青年,这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么?

以上分析,从解读问题入手巧妙地解读全文,既加深了主题认识,又有对重点语段作出详细分析,使学生体会到艺术特色,比起传统分析课文的方式实在有益得多。

以上对课文分析的切入位置作了一个说明,选取恰当的切入位置,科学有效地运用“切入法”,还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重点难点原则

课文分析在于突出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知。传统分析模式依据课文本身的结构,逐段讲解,平均用力,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重点难点的突出。“切入法”分析课文的重点难点原则就是要求教师选取的切入位置应尽可能体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切入位置是分析课文的起始点和关键点,切入位置能与重点难点相连,详讲细讲,就能落实教学目的,提高学习效率。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的重点是复杂记叙文的选材和组材。从题目切入,加主语,能解决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问题;加谓语,解决了围绕中心事件材料的问题。《记念刘和珍君》重点在于理清思路,难点在于关键句子的理解。从“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明白文章三项内容,很容易理清思路;结合理清思路,又穿插着讲解关键语句,重点难点都得到了落实。

二、集中辐射原则

集中辐射原则强调切入位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切入位置首先 是“一发”,或是一个标题、一个句子,或是一个段落、一道练习,或仅是一个问题,体现一个“小”字。但小中有大,能将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集于一身,集中力量突破一点,能起到突破全文的作用。其次,切入位置又一定要有辐射价值,能起到动全身的作用。切入位置毕竟只是文章之一点,讲清一点并不能代表讲清全文。切入的目的是为了落实全文的讲解,切入点不能灵活自如地联系全文也就推失去切入的价值。

《拿来主义》一文的切入位置第七自然段,它本身提示了“拿来主义”的含义,体现了作者的观点,具有集中性。从“所以”出发,能辐射到文章到前半部分的讲解;从“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具体做法出发,又能巧妙辐射到文章的后半部分的分析,使文章的主角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紧凑灵活,很好地落实了教学目的。

三、兴趣启发原则

兴趣启发原则要求教师 选取切入位置,由切入点切入课文时要做到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学习兴趣的高低影响着学习效率的好坏,而兴趣的高低又与 是否具有启发性有很大的关系。启发性大,学生思维灵活,发言积极,参与涌跃,这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孔雀东南飞》一文为切入课文而设计的切入问题,看似平淡,却极富有兴趣性和启发性。学生自读课文,划记语句,交换看法,寻求答案。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演绎,透过表面挖掘内涵,学得轻松,学得灵活,既落实了文章重点难点,又培养了学生能力,一石三鸟,事半功倍。

                            二00一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