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狼教案三篇

求学站 人气:2.83W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狼教案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华】狼教案三篇

狼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 通过观看动画片后,让幼儿根据角色的表情、动作等信息,推测小兔乖乖的心理活动以及情节的发展变化,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

2、 理解故事内容,引导幼儿知道小兔乖乖在认真分析问题后想出了能躲避大灰狼的办法,初步萌发做事要冷静、认真思考的思想。

3、 通过游戏,让幼儿的防范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提高,不仅要懂得自救,还要学会去帮助他人。

4、 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5、 能简单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 让幼儿初步理解“危险”的含义,说说如果遇到坏人时自己应有哪些反应。

2、 遇到危险时要冷静,要学会自我保护及保护他人。

3、 游戏的进行,要让幼儿明白其含义,引导幼儿自己想办法怎样保护自己。

活动准备

一、材料准备

1、树林的写真教学图。

2、设置树林场景,有大树、花、蘑菇、绿草。

3、大灰狼头饰一个、小白兔头饰若干。

4、DVD、音乐碟片。

二、经验准备

观看《小兔乖乖》动画片,初步理解故事内容。让幼儿有小小的危险意识。

活动过程

一、谈话讨论,引出本课内容。

1、出示树林写真图(1),里面是动画片兔妈妈带兔宝宝去树林采蘑菇的情景,唤起幼儿的记忆。(问:图中有些什么?它们在哪里?引导幼儿观察图中环境)

2、 出示树林写真图(2),树后面出现了一只凶恶的大灰狼,流着口水望的兔乖乖。(引发幼儿的危险意识,引导幼儿替兔乖乖想办法,哪些地方可以藏好自己不被大灰狼发现)

3、 出示树林写真图(3),一只最小的兔乖乖被吓哭了,大灰狼向它走去。(引导幼儿想想动画片的情景,大家为小兔捏了一把汗,是谁帮助了最小的兔乖乖?用的什么方法?还有其他办法吗?遇到危险时大声哭好不好?)

4、 出示树林写真图(4),小兔乖乖们赶走了大灰狼后,兔妈妈在点数兔宝宝。(大家用的什么方法赶走了大灰狼?有小兔被吃掉吗?兔妈妈对小兔说了些什么?)

二、 游戏

1、躲猫猫

教师和幼儿带上兔宝宝头饰去‘树林’采蘑菇。按照指令走过小路到蘑菇最多的地方采集蘑菇,(听着欢快的音乐,小兔乖乖们很高兴,突然音乐变得沉重,狼来了),兔妈妈引导宝宝躲起来,大树后,绿草下,用蘑菇挡住自己。大灰狼走了,小兔兔一只也没被发现。

2、躲在一起。

兔妈妈:孩子们,大灰狼马上又要来了,快点换个地方躲起来 。提醒大家轻轻的,不要让大灰狼听到声音。小兔们又开始忙起来,拿好自己采的蘑菇找地方藏好自己。兔妈妈因为保护最小的兔宝宝被夹在大树的缝隙里,怎么办。引导幼儿想办法,不能发出太大的声音以免被大灰狼发现,要使劲用力拉开大树的缝隙让兔妈妈出来。

三、结尾。

兔宝宝们都没让大灰狼发现,小兔们拿好采的蘑菇跟着妈妈回家了。

四、课程延伸。

讨论,在逛街时和爸爸妈妈走散了,自己会怎么做?遇到陌生人对自己说话时,我们该怎么办?

教学反思

1、以上写的是主要内容,教师的语言表达没写,备课应备详案,因为幼儿虽小但思维跳跃灵活,教师在上课前要先想想在上课时会发生的多种请况,幼儿会提出哪些问题。

2、在课程进行时,幼儿不会按照老师已想好的模式走,特别谈到兔宝宝有危险的时候,大家都很激动,争着说办法及自己遇到坏人时的事情。在这个时候,教师也要控制好情绪,引导幼儿把注意力转回到课题上。

3、通过《小兔和狼》这一课后,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会得到一定的提高,在日常生活遇到问题要保持冷静,遇到坏人时要动动聪明的小脑瓜。但由于幼儿年龄小,真正办到肯定会有小小的问题,所以教师在以后都应适时的提醒,帮助幼儿加深印象。

4、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课内容,我会把一些细节问题做的更完善,比如:在教学时,教师的语言表达及肢体语言要更丰富形象;游戏时用的场景面积增大,安排能力较强的幼儿随时准备处理小小意外情况;在师生问答时,教师对幼儿的回答要作更进一步总结。

小百科:兔具有管状长耳(耳长大于耳宽数倍),簇状短尾,比前肢长得多的强健后腿。共9属43种。以亚洲东部、南部、非洲和北美洲种类最多,少数种类分布于欧洲和南美洲,其中一些种类分布广泛或者被引入很多地区,而也有不少种分布非常局限。陆栖,多见于荒漠、荒漠化草原、热带疏林、干草原和森林或树林。

狼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理解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1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导入

老师讲述另一则狼的故事,(见课后)让学生对比,创设情境。

教师过度:这则故事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狼具有相似处,狼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本性,这一节课我们将进行详细分析

三、分析课文

1.独立思考: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情节,归纳第一至四段的意思。

提问后交流评价归纳:

(l)开端:遇狼。 (2)发展:俱狼、御狼。 (3)高潮和结局:杀狼。

2.独立思考: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狼的什么本性?

提问后归纳:

(1)贪婪凶恶: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狠止而前狼又

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狡诈阴险: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遂入

以攻其后也。

3.讨论:文章如何刻画屠户的形象?(要求从人物描写方法并找出课文中的例句并就例句进行分析

交流后归纳:

(l)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大窘——骨尽狼仍从。/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

一开始,屠户采用“投骨”之法,试图摆脱狼的跟从,说明他对狼的贪婪凶恶的本性缺乏认识并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失败。他有刀不敢斗,因狼有两只,而自己孤身一人,“恐前后受其敌”。发现麦场积薪后,急忙“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抢占有利地形保护自己。后来“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他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由被动转为主动。他警惕性高,又转视积薪后,杀死了另一只正在柴草堆里打洞的狼,这才悟出狼的狡诈阴险。

(2)动作描写

“投以骨”“复投之”写屠户试图投骨避狼,结果无效。

狼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画面并展开合理想象,能大胆猜测,讲述故事情节。

2.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3.理解狼大叔前后的转变,感受到爱的力量是无穷。

4.根据已有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5.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活动准备:

PPT。

活动过程

一、导入故事,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这是谁的声音?(狼)我们都听过许多狼的故事,在你的印象里,狼是怎样的动物

2.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个故事,故事的名字是《狼大叔的红焖鸡》,什么是红焖鸡,猜猜狼和鸡会发生什么事?

二、欣赏、想象活动,猜测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涵,体验故事中角色的情感变化,进一步感受爱的力量。

(一)欣赏图片、并大胆想象。

1.出示图片,提问:这只狼在干什么?它会怎么做?怎么抓鸡?从开始--终于找到了一只鸡。提问:这时,老狼心里会怎么想呢?

2.师:他是怎么跟在母鸡后面的?(学习:蹑手蹑脚,幼儿表演)

(二)观察图片,理解故事第二段。

1.狼大叔并没有抓母鸡,而是把他放走了,他在想些什么?

2.这是什么地方,(厨房)狼大叔来厨房要干什么呢?

3.师:狼大叔跑到厨房,准备了糖.牛奶.面粉.鸡蛋,你觉得它会用这些做什么?(猜测)

4.狼大叔做了什么好吃的?他是怎么说的?

(三)理解故事第三段。

1.到了一天晚上,狼大叔决定去抓鸡了。这时候他心情怎样呢?

2.他很快来到了母鸡家门口,瞧!他在干什么?学做动作。他最想看到的是什么?

3.师:这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片,讲述。

师:你看狼大叔的表情是什么样子的?你觉得母鸡会怎么想?

师:小朋友们说的可真好,那我们看看是不是和小朋友想的是一样的。

狼大叔怎么啦?难为情。。。

4.师:接着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狼大叔被这么多的小鸡拥吻着.称赞着,你在什么情况下也被人吻过?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5.狼大叔得到了小鸡们100个甜蜜的吻,你觉得它这时候心情会怎样?心里会想什么?它还会抓母鸡去做红焖鸡吗?为什么?

6.欣赏故事最后一部分。

提问:狼大叔一开始很想吃红焖鸡,后来它不但不吃了,还想送饼干给他们吃,为什么狼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这个故事里的狼大叔是好的还是坏的?

小结:爱会感化人,合适的语言和对人友善的动作都可以让别人感到幸福.温暖.快乐,还可能改变别人不好的想法,原来一声亲切的称呼,一个小小的吻,可以让一只凶恶的大灰狼变成善良的狼大叔,可见,爱可以将大坏蛋变成大好人,爱的力量是无穷的。

7.你喜欢故事里的狼大叔吗?为什么?

三.完整欣赏故事。

四.活动延伸:这个故事有点离奇,有点温馨,回家的时候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来讲讲这个故事。故事的最后,好心眼的狼大叔还想给小鸡们送小饼干呢。第二天,狼大叔早早地就起来了烤饼干,他会怎么做呢?给小鸡们送去的时候,会有怎样的情形?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我们可以自己编一编故事。

活动反思:

通过此次活动,让我对绘本教学的教学方法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这个活动中,我根据画面的内容以及画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对幼儿进行了一系列的猜想式提问:"看了封面,猜猜看,这样的一只狼遇上一只母鸡,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此刻狼大叔的心情会怎样?会想什么呢?当他正要伸手去抓他的猎物的时候……大家猜猜,会发生什么事呢?" 对幼儿进行了一系列的启发式提问。对于这样的提问方式激发了小朋友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孩子思考和说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