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看海评课稿

求学站 人气:2.65W

青蛙看海评课稿1

《青蛙看海》是一篇童话故事。听了雷老师执教的《青蛙看海》一课,感受很深。

青蛙看海评课稿

雷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青蛙和松鼠、苍鹰的对话展开,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感悟。

教师首先引导孩子说出对于青蛙来说,登山看海是件难事,然后抓住“难”字,问学生“难在哪里?课文中哪句话能体现登山难?”学生找得都很准,一句是“天哪,这么高的山!”另一句是“我没有一双像你一样有力的翅膀,也没有四条善跑的长腿,怎么上得去呢?”老师重点指导了这两句话的朗读。

“上不去就不上吗?”,在青蛙感到很失望的时候,小松鼠来帮助了它,引领它一级一级的跳上台阶。这儿的节奏编排又独具匠心,这时青蛙开始变得有信心了,为了让学生体会青蛙登山的艰辛,教师又设计了让学生交流登山时遇到的各种困难,还会遇到什么意外,同时让学生一起做登山的动作来体会辛苦。最后,教师展示小松鼠、小青蛙爬上山顶的图片,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到实现愿望时的幸福感、成就感。

听完这课,我豁然开朗,突然觉得我们老师不正是带领青蛙登上山顶的这只松鼠吗?我想,只有我们正确的引导和不断的鼓励,每个孩子都会实现理想,到达成功的彼岸。

青蛙看海评课稿2

《青蛙看海》是一篇童话,范老师这堂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课堂上师生的情感始终是积极、和谐的,相信它将会为小学生学好语文奠定至关重要的基础。听了这课我又一次深切地体会到上课真正是一门艺术,下面我就谈谈本课中给我感受最深,也是我最需要学习的两个方面:

一、以图激趣,成功创设了优美的学习情景。

好的教师总是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这堂课之前,范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上故事发生的地点。范老师深谙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儿童画形象营造出一个童话天地,让学生倍感欣喜,且被深深吸引。接着来了一个庄稼的朋友—青蛙,把学生引入童话,进入一个美好的学习情境。和青蛙一起,学习是件快乐有趣的事,所以学生能够有感情地读出青蛙想看海,青蛙看海一定要登山,还能读出山太高,青蛙看不成还的无奈失望。范老师一边运用简笔画创设情景,一边和学生一起沉浸在童话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学生在回答谁读得好后说,也想来读读,由此可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他们更喜欢丰富有趣的活动,在接近生活的氛围中学习起来更容易主动参与,积极学习。范老师灵活运用教材特点,利用生动有趣的对话,和青蛙轻松的一跳,很快吸引住学生。范老师提供青蛙跳上高山的具体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完全让每一个学生投入到青蛙跳的过程中,范老师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实践活动中得益。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体会到累,就理解了青蛙在草丛中歇一会儿的意思;体会到口渴,就理解了青蛙喝点山泉水的意思。正是有了深切的体会,学生也就能很自然地对青蛙进行鼓励。很自然地明白了课文所要揭示的一个深刻道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道理。让学生在上课时至始至终地有兴趣地学习,是我一直在奋斗的方向。范老师为我上了生动的一课。范老师以图激趣,成功创设了优美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体验的这堂课,确实也是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的一个佳例。

二、师生互动,成功完成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范老师在这堂课中已经成功地完成了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转变。在学习“青蛙长期生活在湖边,很想看看大海”时,范老师不仅是让学生理解青蛙想做什么。而且鼓励学生进行朗读,说出还知道什么,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能力。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

范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合作、互动的课堂凸显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范老师在教学中“微笑俯身”,以“平视的目光”对待学生,与学生同欢同乐,又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语言褒奖毫不吝啬……可以这样说,不管是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还是建立一个接纳的宽松的课堂气氛,无不体现了范老师角色的成功转变。

新课程要求教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因为学生的素质的形成是一个主体的建构过程,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能完成的。教师要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尊重创造性。

作为引导者,范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地给每位学生恰当的引导,她引导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学习青蛙跳到山顶上这一段时,范老师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不仅引导学生体会青蛙和松鼠的辛苦,感受它们顽强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刻苦精神,而且引导学生要鼓励青蛙。到达山顶时,又让学生想象他们在山顶会做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深刻的哲理。最后范老师在肯定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概括了“坚持”的道理“送”给学生。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学“文以载道”的特点,展示了范老师引导者的形象。

当然,范老师值得我学习的不仅仅是这两点。这堂课上得犹如行云流水,我也沉浸在课堂的气氛中。至于有什么不足之处,也说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