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无谶与《大般涅槃经》

求学站 人气:2.76W

《涅盘经》是佛教经典。又称《大般涅盘经》、《大涅盘经》。中国北凉昙无谶译。40卷,13品。经中说佛身常住不灭,涅盘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等大乘思想。

张掖大佛寺所藏《涅槃经》有:《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简称《北藏》)本《大般涅槃经》、明万历间姑苏坊刻本《大般涅槃经》、万历二十五年弘仁寺金书《大般涅槃经》、顺治十年弘仁寺住持定坤募补墨书《大般涅槃经》等几种版本。均为北凉昙无谶译《涅槃经》的传承。

昙无谶(385~433)北印度人,6岁丧父,随母亲织毛席为生,他的母亲见僧人比较富裕,就让他出家为僧。十岁的昙无谶就聪颖超群,一天能背诵三百多颂经文。最初他学习小乘佛学,后来遇白头禅师,就跟着专功大乘涅槃学。约公元411年,昙无谶携《大般涅槃经》和《菩萨戒经》东适北凉弘扬佛法,当时北凉国都仍在张掖,北凉王沮渠蒙逊对昙无谶接待甚厚,他给张掖僧人法进初传菩萨戒,法进再发扬广大,昙师门徒众多。

昙无谶颇为看重法进,两人合译《戒本》一卷。昙无谶于421年译出《大般涅槃经》,涅槃学由此兴盛,昙无谶成为中国涅槃宗的宗师。 由于北魏太武帝一心想要博学多识、秘咒神验的昙无谶,并礼兵相加,北凉王沮渠蒙逊“既吝谶不遣,又迫魏之强”,妒心发作,于北魏延和二年(433)三月杀害了昙无谶。昙死后,张掖大佛寺(当时的迦叶如来寺)为纪念昙无谶,更加弘扬涅槃学思想,并造涅槃像供奉,该寺便成为涅槃宗的重要发祥地。

《大般涅槃经》又称《大本涅槃经》,简称《涅槃经》,四十卷,北凉昙无谶译。全经十三品,宣说释迦牟尼在拘尸那国阿利罗跋提河边的婆罗双树间临涅槃时向大众所说佛法,阐述佛身常驻不灭,及常乐我净之义、众生悉有佛性乃至阐提成佛等旨,被列为大乘五大部经之一。公元421年昙无谶译出后,初传于北方,后传至南方。刘宋时僧慧严、慧观与谢灵运筹对之加以修订,增加品目,成为二十五品,世称《南本涅槃经》。《大般涅槃经》译成后,解决了当时中国佛教界一场有关“佛性”问题的大辩论,具有划时代意义,随之而来的就是大乘《涅槃经》占据了当时佛教的重要地位,广为流传,涅槃学兴盛一时,形成中国的涅槃学派,即涅槃宗。

拓展

大般涅槃经什么意思

梵名Maha^ -parinirva^n!a-su^tra 。(一)凡四十卷。北凉昙无谶译。又作大涅槃经、涅槃经、大经。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系宣说如来常住、众生悉有佛性、阐提成佛等之教义。属大乘涅槃经。共分十三品:(一)寿命品,(二)金刚身品, (三)名字功德品,(四)如来性品,(五)一切大众所问品,(六)现病品,(七)圣行品,(八)梵行品, (九)婴儿行品,(十)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十一)师子吼菩萨品,(十二)迦叶菩萨品,(十三)憍陈如品。

本经以阿含、法句经为始,并援引首楞严经、瞿师罗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法华经、城经、杂华经等,所受般若经之影响不小。本经系于北凉玄始十年(421),依河西王沮渠蒙逊之请,于姑臧译出。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会宁传,与西藏译本之经末所记载,本经之梵本原有二万五千偈。西藏译本共有两种译本,两本皆题为大般涅槃经(藏Yon%s-su mya-n%an-las-h!dus-pa chen-poh!i mdo ),一本译自梵本,相当于本经之初分五品,另一本则转译自汉译本,相当于本经及‘大般涅槃经后分’。又本经由昙无谶译出后,传于南方宋地,经慧严、慧观、谢灵运等人,对照法显所译之六卷泥洹经,增加品数,重修而成二十五品三十六卷(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古来称之为南本涅槃经;对此,昙无谶译本则称为北本涅槃经。此外,一八七一年,英国学者比尔(S. Beal)曾将本经之卷十二、卷三十九译为英文出版。

本经之注疏极多,较重要者有涅槃论一卷(元魏达磨菩提译)、涅槃经本有今无偈论一卷(陈·真谛译)、大般涅槃经集解七十一卷(梁代宝亮等集)、涅槃经义记十卷(隋代慧远)、涅槃经玄义二卷(灌顶)、涅槃经疏三十三卷(灌顶)、涅槃经游意一卷(吉藏)、涅槃经疏十五卷(唐代法宝)、涅槃经宗要一卷(新罗元晓)等。[梁高僧传卷七慧严传、出三藏记集卷八、卷十五、法经录卷一、大唐内典录卷三、阅藏知津卷二十五](二)凡三卷。东晋法显译。又作方等泥洹经。今收于大正藏第一册。内容叙述佛陀入灭前后之情况。属小乘涅槃经。本经缺少大乘涅槃经所说之‘佛身常住’、‘众生悉有佛性’、‘阐提成佛’等论旨。其异译本有三:(一)西晋白法祖所译之佛般泥洹经二卷,(二)东晋译(译者不详)之般泥洹经二卷,(三)姚秦佛陀耶舍、竺佛念共译之长阿含游行经三卷。此外,今人巴宙亦译有大般涅槃经,系从南传巴利文经典译出。[开元释教录卷十三、出三藏记集卷二、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六、法经录卷三](参阅‘大乘涅槃经’819)

隋代智顗依据此经立五时教判,又广泛运用此经中的法义名相,开显天台一宗的教义,其后章安灌顶又以天台宗义疏释此经,為后世学人所传习。而中国古来学者在研究讲习中,对於此经文义的章段分剖,最早有「河西五门」说,是初期诸师讲习此经的`指南。其后陆续有梁武帝萧衍的「两段」(中前、中后)说、开善寺智藏的「二分」(序分、正宗分)说、光宅寺法云的「三分」(序、正、流通)说等。至六世纪间,因元魏达摩菩提传译印度婆藪槃豆(世亲)的《涅槃论》而又有了的「七分」说,成為北方地论学者讲述此经所依用,与此相对的则是在江南有山门法朗的「兴皇八门」说。但后世传播较广的,则為章安灌顶的「五门分科」说,即(1)召请涅槃眾(序品),(2)开演涅槃施(纯陀品至大眾问品),(3)示现涅槃行(现病品至高贵德王品),(4)问答涅槃义(师子吼品),(5)折摄涅槃用(迦叶品、憍陈如品)。此五门分摄全经始终文义,而广為后来学人所依据。

另外由於此经宣说半满二字、牛乳五味等形容佛所说法的深浅先后,因而啟发了中国佛教对释迦教相判释的施设。最初有道场寺慧观立顿、渐、不定三教(一说顿、渐二教),以此经為渐教中最高的第五时常住教;随后虎丘笈师在这三教的基础上,於渐教中立三时教,宗爱立四时教,均以此经相当於最后时的常住教。另在中国北地,慧光立四宗,以此经為第四常住宗。至隋天台智依此经〈圣行品〉义而立五时教,以此经為第五时教,味当醍醐;又立四教,以此经為非顿非渐非祕密非不定而追说追泯的圆教。由此可见本经在中国佛教流传史上,均被认為佛陀最后最高的教说。

中国佛教歷来对本经之注疏极多,较重要的有元魏达磨菩提译《涅槃论》一卷、陈真諦译《涅槃经本有今无偈论》一卷、梁代宝亮等集《大般涅槃经集解》七十一卷、隋代慧远《涅槃经义记》十卷、灌顶《涅槃经玄义》二卷、灌顶《涅槃经疏》三十三卷、吉藏《涅槃经游意》一卷、唐代法宝《涅槃经疏》十五卷、新罗元晓《涅槃经宗要》一卷、净挺撰《涅槃末句偈》一卷。

TAGS:涅槃 大般